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任敏 审核:魏楚元 周理安 发布时间:2021-11-03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1年11月3日上午,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北京建筑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北PG电子副校长李爱群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发展高性能建筑、满足地震灾害防御需求,是未来城市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隔震技术被国内外公认为是实现“建筑、结构、设施设备三保护”高性能建筑的最有效技术。
针对高性能隔震建筑设计和建设中所面临的“设计理论缺乏适用性”“设计技术缺乏系统性”“关键装置缺乏高效性”和“质量控制缺乏规范性”等关键难题,“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创新发展了高性能隔震结构设计理论,构建了隔震结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技术,研发了系列功能可调控高性能隔震装置,提出了隔震建筑建设质量控制技术并主编系列标准。成果应用于60余项重要工程,总面积达336万平方米,近3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4亿元,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该成果曾获2019年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5年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励。项目形成的共性关键技术和成果为重大工程的高性能设计和建设提供了科技创新支撑,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近年来,学校围绕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不断提升服务国家和首都城乡建设科技创新硬实力,不断加大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度,成立三大新型研究机构,打造未来发展新引擎。学校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标志性科技成果。截至目前,我校教师共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18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
项目介绍: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主要完成人:李爱群、郭彤、苗启松、曾德民、薛彦涛、解琳琳、陆飞、卫海、张志强、陈曦
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建筑大学、东南大学、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鸿基节能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项目简介:针对高性能隔震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关键难题,项目创新发展了高性能隔震结构设计理论,构建了隔震结构多目标一体化设计技术,并研发了系列功能可调控高性能隔震装置,提出了隔震建筑建设质量控制技术并主编系列标准。成果应用于国际上最大面积/最高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隔震住宅群、国际上总面积最大的地铁上盖层间隔震建筑群、国家文物保护建筑和中小学校舍、医院建筑隔震加固项目等60余项重要工程,总面积达336万平方米,近3年创造直接经济效益15.4亿元,为国家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提供了地震安全保障。
人物名片:
李爱群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教学名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学者,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从事土木工程结构抗震、建筑隔震减振、结构健康监测与评估等方向的研究。
北京建筑大学国家级科技奖励一览表:
序号 |
获奖项目名称 |
校内完成人 |
单位排名 |
奖励名称 |
年度 |
1 |
特大异型工程精密测量与重构技术研究及应用 |
王晏民、朱 光、罗德安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2 |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新技术及其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
徐世法、季 节、陈家珑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3 |
地下工程开挖诱发灾害防控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
张怀静、戚承志、李崇智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2 |
4 |
防腐高效低温烟气冷凝余热深度利用技术 |
王随林、艾效逸 |
主持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14 |
5 |
高性能隔震建筑系列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
李爱群、曾德民、解琳琳 |
主持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20 |
6 |
《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GBJ68-84) |
王家彦、梁贤英、林卫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5 |
7 |
发电机参数及运行方式、计算方法、程序及应用 |
李惠升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1987 |
8 |
矿井(隧道)复杂地质构造探测装备与方法研究 |
王怀秀 |
参与 |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2008 |
9 |
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08 |
10 |
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
宋国华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0 |
11 |
深地下×××关键技术研究 |
戚承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1 |
12 |
大型矿山排土场安全控制关键技术 |
郑文堂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1 |
13 |
混凝土结构耐火关键技术及应用 |
刘栋栋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14 |
农村污水生态处理技术体系与集成示范 |
杜晓丽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4 |
15 |
建筑结构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理论及方法 |
韩淼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
2015 |
16 |
预应力整体张拉结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 |
张爱林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5 |
17 |
建筑固体废物资源化共性关键技术及产业化应用 |
陈家珑、李飞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8 |
18 |
废旧混凝土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 |
周文娟 |
参与 |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
2018 |
编辑:陈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