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碳中和专题论坛在我校举行

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邢美波 审核:冯宏岳、李海燕 发布时间:2021-10-2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0月20日,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城市基础设施与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北京市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主办的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1学术年会暨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碳中和专题论坛在北京建筑大学建本报告厅举行。

来自多所名校的专家学者及企业界人士通过线上或线下方式参与会议。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宇波教授,北京首开集团研发部于楠总经理,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洪慧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刘淑丽教授,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杨科研究员,北京格瑞那环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郭兴海总经理,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教授,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雪华,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冯宏岳,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海燕教授,机电与车辆工程学院刘永峰教授,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瑞祥教授以及学校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环能学院、工程中心等有关单位的师生出席本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能源高效利用”为主题,共同探讨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研究中心如何应对未来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同时为深入贯彻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和共同推动能源高效综合利用提供交流平台。

党委常委、副校长李俊奇教授代表全体师生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他指出,国家高度重视双碳战略的发展,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七年来取得了一系列的优异成果,为国家双碳发展战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北京建筑大学成立“双创学院”以来,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布局创造条件,同时学校将以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北京会场碳中和专题论坛为契机继续发展创新创业活动。他表示,在国家“双碳”战略背景下,工程中心将迎来PG赏金女王爆分技巧-赏金女王爆分视频发展机遇,中心要积极搭建新型交流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

于楠代表共建单位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祝贺会议的召开。他表示,北京首都开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高度重视产品研发,并逐步递进研发力度,继续强化高校合作。

郭兴海代表共建单位北京格瑞那环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祝贺会议的召开。他表示,公司与高校合作日益密切,与工程中心以往的合作需得了优异成果,未来要继续加强产学研合作。

王瑞祥代表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体人员向参加会议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热烈的欢迎,并汇报了工程中心年度工作情况。他表示工程中心长期致力于节能减排,顺应国家双碳发展战略。他介绍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定位、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同时对高定向导热技术、量子点建筑太阳能、界面技术与设计、健康空调、室外人工造雪等研究工作内容做了详细阐述探索。最后为了更好的服务国家双碳需求,王瑞祥教授从社会服务,科学研究,队伍建筑三个角度对工程中心提出了发展规划。

在特邀报告环节,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洪慧研究员以《多能互补分布式能源系统及关键技术研究》为题,分析了聚光太阳能与碳氢燃料向低碳和零碳转换反应有机结合,提出了太阳能和碳氢燃料热化学能互补的多能梯级利用,重点强调了太阳能全波段的能量转换的和PVT系统光伏余热的高效率利用。

北京理工大学刘淑丽教授以《“碳中和”新形势下的光热通风技术探索》为题,根据建筑与相变材料相结合与传统墙体进行了通风对比实验,研究了波浪形特朗勃墙不同角度的影响并与传统墙体对比。重点强调了由于外墙集热板的角度产生的折射现象,将导热受热不均引起的扰动,进而加大气流的流体和扰动。

北京建筑大学徐荣吉副教授以《建筑一体化太阳能热泵系统设计及运行特性研究》为题,分析了太阳能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以及不同的蒸发器实验测试类型,重点强调太阳能建筑一体化是实现建筑“碳中和,碳达峰”的必然途径。

北京市建筑能源高效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王瑞祥教授以《科技冬奥—室外造雪装备技术》为题,基于习近平总书记批示要举办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的要求,王瑞祥教授介绍了工程中心对冬奥造雪研究近况,讲解了冰雪变化规律,结晶状态,雾化过程,重点分析了喷嘴、核子器水等核心部件的工艺及雾化规律。

在研讨交流环节,专家学者紧密围绕会议主题,对碳中和以及能源高效利用积极建言献策。


编辑:章瑾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