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供稿:乔鑫 韩竞雄 审核:周理安 王万鹏 张清华 发布时间:2023-12-0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3年11月26日下午,2023(第七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专题论坛七——“城市中的风景 风景中的城市-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暨城市设计与风景园林学科交叉论坛”在北京建筑大学西城校区科研楼110会议室成功举办。本专题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建筑学会、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北京建筑大学城市保护与更新研究院(简称“城市更新研究院”)具体承办。
伴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存量优化阶段,可持续发展和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关注的焦点。2022年3月和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时,先后两次对首都城市绿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首都建设成为一个大花园”。在此背景下,结合首都的城市特色和文化内涵,北京开展“花园城市建设”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观,推进北京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满足人民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
为推进首都花园城市建设与高质量发展,论坛围绕国内外花园城市公园城市建设与制度创新、城市更新模式与公共艺术设计等议题展开,从城市设计、风景园林以及建筑学学科的不同视角探讨北京花园城市建设的意义内涵、规划策略、实施机制和发展路径。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张大玉教授参会并致辞,北京联合大学副校长李雪华教授、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城市设计处处长王雪梅和几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王雪梅处长、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张清华副院长和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景泉副院长共同主持。
论坛合影
北京建筑大学校长、城市更新研究院院长张大玉致辞
学术报告
王雪梅:《和谐共生——走向城市与自然融合的花园之都》
北京市规自委二级巡视员、城市设计处处长王雪梅
王雪梅聚焦落实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与对首都建设花园城市的指示精神,从古代山水画意境入手,总结了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经验并系统梳理建国以来北京城市建设的空间发展脉络,指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世界各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共同战略选择。她指出,北京花园城市建设是和首都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一脉相承的,应聚焦首都性、亲民性和可实施性,构建面向三生空间融合、面向安全韧性体系、面向名称保护、面向城乡统筹需要的实施要点。
王斌:《全国公园城市建设概况与实践探索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绿地所所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王斌
王斌从中央要求解读、公园城市内涵特征与建设情况、全国公园城市建设创新探索与典型做法三方面对我国公园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发展进行分析,指出公园城市工作目标与重点应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城市发展阶段的不同有所差异,核心是立足于城、聚焦于园、以绿色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形成新时代“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营造符合老百姓要求的“公园式生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景泉:《在地生长—风景中的城市》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景泉
景泉指出人类生活新发展格局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生态环境、公民权益、品质特色三个方面。报告通过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中国馆、2018年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林艺术馆、重庆南川区大观园乡村旅游综合服务示范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共享配套设施、重庆市规划展览馆等经典设计,通过大量鲜活的设计项目案例剖析,阐述需要通过生态、文化、人本、精神、科技五要素的多维设计,用跨学科交叉融合的方法,以城市更新思维、用东方智慧完成对城市的改造提升。
吴克捷:《栖居山水中·创业花园里——北京休闲度假商务区(RBD)综合规划中的城园融合理念》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公共空间与公共艺术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吴克捷
吴克捷以延庆休闲度假商务区(RBD)为例,详细阐述城市风景与RBD的关系,指出城市发展中的资源与机遇,结合相关案例分析,提出“生态风景赋能-绿色产业创新-未来片区提升”的RBD城市发展模式,强调“以景促产,以景塑城”。在此基础上,报告提出“以优越城市风景资源为牵引”“实现从‘园景’到‘城景’的风景格局转变”“精心塑造层次丰富的多元城市风景”的城市设计策略,实现“产业发展、城景融合、安居乐业”的美好城市愿景。
魏菲宇:《山水城市,诗意栖居——古都北京的城市景观系统构建》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魏菲宇
魏菲宇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出发,阐释了古都北京历朝历代的山水互动关系和历史文脉的发展历程,并运用语义分割法梳理了清代文献中关于园林活动的描述,总结了园林活动的类型、人群特征与时空间分布特点,旨在以古都北京的地域特色为基础,促进当今北京城市发展、地域文化传承和人的诗意栖居。
张清华:《立体城市 多维叠合——广州海丝城工业遗址整体保护目标下的城景共融策略》
北京建筑大学城市更新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清华
张清华以城景共融策略下的广州海丝城工业遗址整体保护实践为例,提出花园城市建设应强调城景式共融、花园化街区、场景化营造的战略思维:一是强调“城景共融”,重新定义花园城市建设的新边界;二是突出步行友好、花园街区,强化形成花园式的新“城市公共空间”;三是突出场景营造,既考虑社会效益也要考虑经济效益,服务首都高质量发展。广州海丝城聚焦经济新常态下城市发展的动力机制,强调“生长·人本·行动”的空间规划新范式,以“整体保护、立体发展”原则,垂直分层利用港口空间,保留工业港口滨江和岭南风貌;以“功能复合、组团推进”为原则,由横向带状类型更新转向纵向搭配统筹更新的新机制转变;引入分层土地出让体系,平衡公共权益以及产权开发诉求;建立重塑滨江核心,构建产城融合的活化片区,规划整体保留了62公顷滨江遗址公园并搭建30公顷的空中“超级云台”,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发展的立体城区。
丛菡:《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汇总的景观文化空间构建》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分院策划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生丛菡
丛菡介绍了文化景观的概念、特征,提出了文化景观活化再生的文化-空间-产业逻辑,以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为例,在文化方面,构建文化有机体,通过提炼在地文化意象,以项目汇集人才,以文化吸引公众参与和交流传承,塑造良好社群生态;在产业方面,以教育驱动复合业态,实现从0到顶级文旅IP的转变;在空间方面,打造沉浸式人本空间,注重空间地域性、功能性和弹性;还强调了持续运营在城市设计实施中的重要性,以丰富的节事激活地区发展,实现文化景观“活”的传承。
圆桌讨论
王雪梅主持了圆桌讨论环节,现场多位嘉宾建言献策,气氛热烈。
中央美院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周宇舫
周宇舫充分肯定了北京市绿色空间建设成效,面向未来愿景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北京花园城市建设中更需要凸显北京特色;二是古都北京的特色不仅体现在物质空间上,更要体现在花园式生活方式中,可以再深一步的挖掘不同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生活方式,通过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使人的生活方式更积极、更健康;三是公共艺术是公共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公共艺术如何与公共空间融合,公共设计和城市设计如何融合也是值得讨论的议题。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崔海东
崔海东围绕专题报告内容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花园城市建设不是城市美化运动和形象工程,未来更重要的是真正让老百姓能够享受的到;二是城市建成环境中的边界可以多打破一些、协同一些,如运用智慧城市的管理技术减少物理性的隔离;三是应当策划先行保证项目落实,既需要政府推动也要有社会资本参与;四是各个学科、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的壁垒,需要跨界融合、交流统筹,共同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城市设计处处长 王雪梅
王雪梅充分肯定了专题论坛的学术平台作用,认为本次学科交叉融合交流达到了预期目的、对接下来北京花园城市建设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希望能以花园城市专项规划为契机,实现一些北京城市建设中指标性的突破,另外在实践方面欢迎专家们继续建言献策、充分起到专业领衔作用,共同探索北京的行动模式,通过设计来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