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一起打造建院梦想之馆!宝藏设计师,是她

部门: 供稿:建筑学院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2-1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研究建筑策划学多年

了解学情,做合格坚固的“扶手”

专注科研,做城市空间的“金缮”

坚守初心,做绘制梦想的“彩笔”

她积极投身西城校区建筑馆新馆的改造设计

为师生搭建“梦想之馆”

她是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

北PG电子建筑学院青年教师贾园

教师名片

贾园

副系主任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师

贾园,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教师,副系主任,国自然青年项目、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重点科研平台开放创新项目、中国建设教育协会教育教学项目、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主持者。北PG电子本科毕业,2020年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曾获得北京市高等院校优秀博士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建筑大学十佳班主任、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第十四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三等奖等荣誉。

在建筑学中,建筑策划的一个主要内容是利用实态调研等手段明晰使用者需求,并将其转化为指导设计的依据,实现科学、健康、可持续的设计。研究建筑策划学多年的教师贾园非常清楚,促进事态健康发展的前提是了解受众需求、实现有效沟通,这不仅仅体现在专业层面,同样也是她面对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态度。“站在对方的立场讲故事,帮助学生把课本的知识化作滋养灵感的土壤,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了解学情,做合格坚固的“扶手”

与其他工科课程明确的公式推导和数字运算相比,建筑学课程更为依赖教师对问题的理解和阐释,对于学情的理解是实现知识点有效传授的基础。

贾园生活照

四年多的从业经历中,贾园先后担任大一、大二、大三设计课程和大一、大二、大四理论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快速切换讲授对象的过程中,其对于建筑学各年级学生的知识框架有了深度理解。也正是因此,在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时,她能够精准抓取同学们在当下阶段专业学习中的疑惑和问题,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入手,通过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找到教学切入点,帮助学生快速适应新课程。“讲课重点清晰易懂”、“逻辑清楚”、“启发性大”是学生匿名评教时反复提及的几点,有学生在其主讲的《环境心理学》课程下留言:“老师一直用风趣、容易理解的语言让大家更好地接受学习内容”、“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课程疑惑的方向,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考状态”。

贾园坦言,由于课程安排原因,她能见到一些同学在各个年级的表现,“有些案例在上学期讲解某个知识点时提过,下学期再见到这波学生时,发现他们已经自发从这个案例中学习到其他知识点了”。通过调动学生积极性,让“教授”变为“交流”,是贾园对于“教学相长”的生动理解。

热情投入教学,调动学生情绪

除了准确掌握学情,贾园还特别注意在沟通中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独特的设计想法。贾园认为,建筑学核心课程的学习是在学生与教师反复的沟通中推进的,学生的设计就像是池塘下的莲藕,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易碎,教师的责任是帮助其完整的取出来(清晰的表达),并去除上面的淤泥(剔除不合理之处)。所以需要认真的倾听,在理解学生想法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梳理设计,因材施教,做一个合格而牢固的“扶手”,帮助学生向上攀登。学生们对此也很认可,“贾老师一直都非常尊重我们的想法,教学也很有耐心”、“温柔但总能一针见血的说出设计的问题”、“贾老师提的建议给了我进一步的方向”,他们如是说。

评图过程及时反馈,中帮助学生梳理设计要点

专注科研,做城市空间的“金缮”

科研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硕博期间,贾园跟随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庄惟敏教授,长期专注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十余项与公共建筑使用后评估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并深入参与了2022 冬奥会冬季两项场馆、北京城市副中心一期办公楼、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城市空间、丽江玉龙雪山游客中心等重点项目的策划、设计与使用后评估实践。

近十年来的积累,让贾园对于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与此同时,她捕捉到随着我国城市开发从增量建设转向空间品质提升,新建项目已经不是策划的重点,针对城市消极空间的改造呼声日渐高涨。其中,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品质对于全面提升城市空间质量、完善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具有的重要意义。在她撰写的《建筑外部空间使用后评估》中,首次将该类空间纳入项目后评估范围,并给出了针对建筑外部空间服务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双重属性的复合评价流程。此外,她还参与了十四五教材《建筑策划与后评估》编写工作,撰写其中有关城市公共空间的策划与评估内容。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系列课程,系统展示研究成果,收录最新案例,实现科研反哺教学。

主持中国建筑学会年会青年学者论坛

建筑策划与使用后评估专委会发言

坚守初心,做绘制梦想的“彩笔”

建筑学是一种致用之学,这决定了建筑教育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几乎每一位建筑学的老师都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实践项目。2020年,贾园接到了一项特殊而有意义的任务——改造西城校区图书馆。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她积极投身改造设计工作,在充分了解学校、学院和师生诉求的基础上,经过多轮沟通协商、设计协调、难点协作,建筑学院新馆(原西城校区图书馆)于2023年3月正式投入使用。本轮改造打通了原本封闭隔阂的空间内部,把自然采光面留给学生专教和科研工作室,并进一步整合师生常用空间,加强了跨学科交流。为了更好的营造学术氛围、服务专业特点,建筑首层设有共计长约108米的常设展墙,并充分利用原有建筑进深大的特点,结合专教位置,对应增设24个评图区域,解决了学生上课评图难、年级横评难、成果展示难的迫切问题。建筑投入使用后,贾园对这栋建筑做了一次后评估,“新建馆除了网络信号不好,哪里都好”,“评图区很方便”是许多师生的反馈。当然,受规模和结构限制,空间拥挤、隔音差等问题尚未解决,这也是贾园在实践中学习到的宝贵一课。

图书馆改造细节——测试展架高度

图书馆改造完成照片

作为一名刚从学生身份转向职场不久的新人,贾园还记得自己作为学生时面对未来的迷茫和困惑,充分理解学生在各个时间节点的心理活动。因此在其担任班主任的过程中,她尤其注重对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引导。不论是低年级同学选择专业方向时,还是升入高年级开始思考未来就业、考研、出国等出路时,贾园都积极与同学约谈、把握同学们的思想动态,了解其对于专业和未来的打算,并给力所能及的合理建议。除此之外,她鼓励同学们多接触专业竞赛,在竞赛中发掘自己的兴趣点,并为同学们提供交流途径,引介同学们加入相应竞赛指导教师团队。认真负责、热情细致的工作使她获得“北京建筑大学十佳班主任”嘉奖。目前,她担任班主任的班级还尚未升入毕业班,但贾园发现,班级中部分人已经对未来有了明确方向,并坚定的前进着;有的人或许还在观察考量,但也有了自己的思考与态度。“我很骄傲现在建实202的同学能够在人生的节点上积极准备,主动抓取机会,他们比我想象中成长的更为迅速且优秀”。

新老专教的班会,是她与同学们共同成长的印记

从教感言

了解使用者是科学设计的基础,了解学生是有效沟通的前提。我一直尝试站在学生的立场讲故事,帮助他们把课本的知识化作滋养灵感的土壤,让其学有所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成。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日拱一卒,功不唐娟。我总爱把这两句话一起说给学生,也与其共勉。

——贾园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