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党委宣传部 科发院 供稿:任敏 陈欣欣 刘星 审核:魏楚元 周理安 发布时间:2023-01-0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1月5日,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公布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名单。全市共477人入选,其中北京建筑大学9名青年学者入选,包括王冬勇、王财勇、陈未、赵晨、郝丽婷、胡梦涵、祝贺、徐世硕、韩秉烨。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中央和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北京市科协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办法》要求,经学会、基层组织自主申报培养方案,北京市科协组织专家评审,立项组织公开遴选,北京市科协集中公示等程序,确定477名青年人才入选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北京市科协表示,希望入选的青年人才在责任导师的指导下,在立项组织的支持下,在工作单位的培养下,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脚踏实地、潜心研究、守正创新,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各立项组织和入选者工作单位为青年人才积极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合作平台、职业发展平台和跟踪服务平台,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为北京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出应有贡献。
针对该工程,北PG电子科发院主动谋划,积极拓展项目获批路径,首次获批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单位,获批5个推荐名额。
科发院依托北PG电子科协,围绕“北京建筑大学面向未来城市的科技创新研究计划(2020-2035)”,以加快推进“生态、智慧、韧性、人文、宜居”的未来城市建设为目标,充分发挥学校在建筑领域的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和地理区位优势,准确把握国家、首都北京和建筑业发展形势,面向未来城市的创新发展需求,以城市设计与建成遗产保护、绿色建造与建筑工业化、生态修复与能源资源循环利用、智慧城市与精细管理、城市治理政策与制度创新等特色学科领域为托举方向,全校公开征集申报青年人才托举项目19项。北PG电子科协通过形式审核、同行专家评议、评审结果公示等,最终向市科协推荐5项,并获准资助。今年入选的另外4名教师通过行业学会推荐。
未来,青年人才托举项目将纳入学校的“头雁领航”“骨干扬帆”“青椒托举”“博士启动”四步走人才培养体系,为构建分阶段、分对象、分目标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奠定良好基础。
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北京建筑大学入选名单
姓名 |
提名组织 |
性别 |
工作单位 |
专业方向 |
王冬勇 |
北京建筑大学科协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计算岩土力学和特殊土力学 |
王财勇 |
北京建筑大学科协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 |
陈未 |
北京建筑大学科协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建筑遗产保护 |
赵晨 |
北京环境科学学会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 |
郝丽婷 |
北京建筑大学科协 |
女 |
北京建筑大学 |
生态修复与能源资源循环利用 |
胡梦涵 |
中国公路学会 |
女 |
北京建筑大学 |
高性能材料与桥梁结构新体系 |
祝贺 |
北京建筑大学科协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城市更新、城市设计、城市治理 |
徐世硕 |
北京测绘学会 |
女 |
北京建筑大学 |
地理空间数据分析 |
韩秉烨 |
北京公路学会 |
男 |
北京建筑大学 |
道路工程 |
入选者风采
王冬勇
王冬勇,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讲师。2020年1月于北京交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同年加入北京建筑大学齐吉琳教授团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及应变局部化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PG电子英才等项目。在Géotechnique、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岩土工程学报、岩土力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1项。入选北京市科协2023-2025年度青年人才托举工程。
王财勇
王财勇,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2020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工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模式识别等方向的研究。目前已在IEEE TIFS、IEEE TBIOM、IJIS、JEI、计算机研究与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和ICASSP、IJCB/ICB等国际国内主流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获得第12届国际生物特征识别大会Honorable Mention Paper Award和国际巩膜分割基准比赛冠军,并在2021年国际生物特征识别联合会议上组织国际竞赛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入选北京建筑大学“PG电子英才”培养工程和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现为多个国际国内著名期刊和会议审稿人、北京图象图形学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Frontiers of Computer Science期刊学术推广编辑。
陈未
陈未,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Ph.D.)。教授《中国建筑史》、《建筑设计(4)参数化设计》等课程。研究领域为遗产建筑理论与更新保护。在《建筑学报》、《建筑师》、《世界建筑》、《古建园林技术》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在亚建协(ISAIA)等重要国际会议宣读论文8篇,并获得北京市2022年度高层次归国留学人才称号。
赵晨
赵晨,博士,1990年生,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环境科学系教师。长期从事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非均相催化与水污染控制技术应用的研究工作。近年来,作为研究骨干参与5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主持校局级科研项目3项。担任SCI一区期刊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北京环境科学学会科技创新分会秘书长。截至目前,在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Environmental Pollution等环境类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总计38篇,其中7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1篇入选“第十六届北京青年优秀科技论文”,H因子25。参与编写中文专著1部(化学工业出版社)、授权专利3项。担任多个SCI期刊审稿人。
郝丽婷
郝丽婷,北京建筑大学环能学院市政工程系青年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水202班主任。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金字塔人才工程培养计划—PG电子英才、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项目、城市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校级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项目等。在本领域共发表论文16篇,现任Remote Sens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Water等国际期刊主题编辑(Topic Editor),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Chemistry期刊评审编辑(Review Editor)。曾荣获2021/2022学年师德考核等级优秀人员;2020和2022年环能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校级班主任单项奖等。
胡梦涵
胡梦涵,2021年7月于北京工业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期间在美国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Knoxville,Zhongguo John Ma教授课题组联合培养一年。现为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北京公路学会桥梁与隧道专委会秘书。主要从事高性能材料及其在桥梁快速建造中的应用研究。获刘恢先国际地震工程奖、全国青年教师混凝土结构教学比赛一等奖、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奖励,博士毕业论文获北京工业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博士后科研活动经费(创新研发类)项目1项、市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1项和企事业委托项目1项。在Journal of Composites for Construction-ASCE、Engineering Structures、Journal of Bridge Engineering-ASCE、Construction and Building Materials、ACIStructural Journal、Journal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等桥梁工程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SCI/EI论文1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参编学术专著1部。
祝贺
祝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讲师。研究重点聚焦于城市更新制度与政策、城市设计管理与治理,致力于采取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公共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概念和模型,突破一些切实制约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困境。在全国范围内最早系统引介“设计治理”理论并开展在地化研究;较早持续开展全国城市更新制度跟踪对比研究;开拓性构建存量更新背景下的空间开发权理论与经济绩效计量方法。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更新中空间发展权的价值测算、最优供给与交换机制”、住建部科学技术项目“基于运营目标的既有城区存量空间再利用经济性评价关键技术集成”等研究。参与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6项;出版专著、编著、译著9本;发表SSCI、CSSCI等高水平论文十余篇。3篇政策建言获北京市主要领导批示,2篇获内参刊物采用。
徐世硕
徐世硕,北京建筑大学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副教授,硕导。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2020年1月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都会大学(Toronto Metropolitan University),专业方向为地理信息工程。研究兴趣包括地理空间数据分析、基于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时空事件探测、城市动态及智慧城市研究。现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ISPRS)“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中的智能系统(Intelligent Systems in Sensor Web and IoT)”工作组联合组长、武汉大学学报(英文版)编委、《Transactions in GIS》、《Cities》、《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主持1项国际合作项目。
韩秉烨
韩秉烨,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18年和2019年分别获得同济大学与美国田纳西大学博士学位,2020年入选北京市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现为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季节教授和北京学者徐世法教授团队骨干成员,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北京市教委科技项目等项目5项,参与完成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联邦公路局等项目12项。围绕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两大主题,在低碳耐久型聚氨酯混凝土铺装材料、固体废弃物高效循环再生利用、道路结构加筋补强与优化方面取得多项研究成果:发表论文36篇,其中SCI收录26篇(一作/通讯10篇);授权专利4项和软件著作权2项;出版专著1部;参编标准3部;获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中国公路学会和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各1项。担任《交通运输工程学报(英文版)》《道路工程学报(英文版)》和《市政技术》青年编委,入选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中国公路学会、北京公路学会、美国土木工程师协会沥青材料协会、美国交通研究委员会土工合成材料协会等组织会员和20余个学术期刊审稿人。
编辑: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