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再创新高!2024年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我校荣获28项殊荣!

部门:教务处 供稿:刘畅 审核:许鹰 发布时间:2024-11-1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了2024年度北京高校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评选结果,我校在教学名师奖、青年教学名师奖、优秀本科育人团队、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等13类项目 (含继续教育类)评选中荣获28项殊荣,创历史新高!


序号

奖项

数量

成果名称

获奖人/负责人

所属单位

1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1


郭茂祖

电信学院

2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1


王少钦

理学院

3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1

创新型智慧城市本科育人团队

郭茂祖

电信学院

4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5

钢结构基本原理与

设计(重点)

张艳霞

土木学院

5

设计初步

刘烨

建筑学院

6

智能制造技术

周庆辉

机电学院

7

工程力学B

白会娟

理学院

8

建筑设备(继续教育)

史维秀

环能学院

9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

4

土力学(重点)

齐吉琳

土木学院

10

绿色建筑设计原理

俞天琦

建筑学院

11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版(第2版)

钱丽萍

电信学院

12

摄影测量基础

朱凌

测绘学院

13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

3

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

李露

建筑学院

14

桥梁工程

乔宏、焦驰宇、龙佩恒

土木学院

15

数字电子技术

张俊红、谭志、张晓宇

电信学院

16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

3

土力学课件

齐吉琳

土木学院

17

建筑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于淼

机电学院

18

工程力学B

白会娟

理学院

19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5

大学物理“数”“智”化教学改革研究

(重点)

崔慧娟

理学院

20

人工智能在典型应用场景的探索与研究——大模型到具身智能建筑学中的AI

张大玉、徐跃家

建筑学院

21

建筑高校制图课程时代化建设及工匠精神传承研究

王少钦

理学院

22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侯平英

人文社科学院

23

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电子电路系列课程新形态教学模式

张俊红

电信学院

24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

1

水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李海燕

环能学院

25

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1

建筑智能化类专业群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基地

郭茂祖

电信学院

26

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1


黄鹤

教务处

27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

1


化凤芳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28

北京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

1


孙志娟

工程实践创新中心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及特色,在课程建设、教案设计、实践教学等多方面开展本科教学项目建设并取得突出成果,助力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下一步,学校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特色发展夯实高水平大学的内涵根基,以高水平强化特色型大学的发展优势,不断完善本科教学项目建设“蓄水池”机制,注重成果产出,持续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获奖人:郭茂祖 教授

郭茂祖,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和北京市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设点专业负责人,先后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校教学名师等荣誉,主持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重点项目,研究方向包括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智能建造与智慧城市、计算生物学,已培养博士毕业生22人。

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

获奖人:王少钦 副教授

王少钦,理学院副教授,主讲《画法几何》、《土木工程制图》等课程,先后担任工程图学系系主任、党支部书记职务。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等多项省部级教研课题,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在教学方面成绩尤为突出: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2/6)、全国图学类课程教学比赛二等奖、北京高等学校优质本科教案奖、校教学优秀奖一等奖、校优秀主讲教师、青年教学名师等。指导桥梁工程专业硕士生20余名,指导建筑、土木等学院本科生参加高教杯全国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大赛、北京市工程设计表达竞赛累计获得国家级奖励50余项、北京市奖励上百项。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创新型智慧城市本科育人团队

负责人:郭茂祖 教授

“创新型智慧城市本科育人团队”由北京建筑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师组成,致力于培养智慧城市领域的专业人才。团队坚持以“树家国情怀、建协同机制、孕数智人才”为育人目标,通过“思政铸魂、迭代优化、数智融合”策略,构建以“三育联动、四向协同和五维并举”为核心的发展路径,培养德才兼备、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智慧城市类专业人才。团队人才培养成效显著,获评国家级、省部级一流课程多门,省部级及以上教材、教研项目多项;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多人次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等称号。获全国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北京市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多项奖励。获批1个“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在首都挑战杯、互联网+大赛中斩获金银铜奖累计30余项。共取得各类学科竞赛奖项国际级3项、国家级219项、省部级226项,其中9项赛事取得学校历史最好成绩,累计参与各类科创竞赛活动1940人次,覆盖1600余名同学。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重点项目)

负责人:张艳霞 教授

《钢结构基本原理与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必修课程。课程结合国家建筑工业化转型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的新形势,依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与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工程建设了实践创新型特色平台,创新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验式课堂,构建了钢结构特色“无痕化融入”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工程建设领域高质量复合型人才。课程特色突出,改革成效显著,在校园打造的钢铁名片供近千名中学生参观学习,在同类课程中有很好的导向性和示范性。

《设计初步》

负责人:刘烨 副教授

《设计初步》是建筑学院本科生的首门设计课程。在多年的建设中,课程先后完成文化内核凝聚、教法整合、内容提质,最终形成以学生为主体,全过程融入传统建筑文化、技艺的复合课程体系。教学以传统文化的现代空间演绎和生土技艺技术演进为主题,通过设计课题的任务引领,融入双线并行的设计知识与技能框架内容。通过专业视角和三个层次——问题归纳、知识技能融入、精准表达设计成果,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高密度教学。课程旨在培养具有理论基础、设计应用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及高水平设计能力的人才。《设计初步》课程获评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建设项目。

《智能制造技术》

负责人:周庆辉 副教授

《智能制造技术》开设于2019年,旨在推动新工科建设,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我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基于项目式跨学科学习理念,构建了“双维融合、三阶递进,多元评价”的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创新,将工程的实际案例、项目经验和最佳实践写入案例库中,共同组织编写《智能制造技术》教材;基于企业真实场景,虚实结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一课双师,多元评价,完善教学综合评价体系;突出产教融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能力,以满足智能制造工程发展中的人才需求。本课程曾先后获评校级线下精品课、校级课程建设重点培育项目、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二等奖。

《工程力学B》

负责人:白会娟 副教授

《工程力学B》是我校大多数工科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承担工程技术教育中将基础科学理论知识向工程应用转变的任务。依据建筑特色和专业不同需求,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程设计并构建了“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开拓思维、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核心的全方位育人教学体系。课程发展历经专业教学案例库的扩增完善、新形态教材的编撰应用、信息化智慧教学平台的使用、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构建实践环节等几个阶段,最终建成的课程教学目标更清晰明确、教学内容更丰富新颖、教学手段PG赏金女王爆分技巧-赏金女王爆分视频样化,考核手段更多元化。该课程曾先后获评校级精品线下课程和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建筑设备》(继续教育)

负责人:史维秀 副教授

《建筑设备》是工程造价、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内容包括建筑给水排水系统、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系统、电气工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设备。课程将新时期的双碳目标作为思想引领,贯穿课程思政,理论知识和实践并重,引入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线上线下结合等多种教学模式,充分结合工程案例、MOOC和教学视频等资源,实现了教学、实践、创新、思政一体化育人,为培养具有低碳智慧建筑意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

《土力学》(重点项目)

负责人:齐吉琳 教授

image.png



齐吉琳,教授,主要从事寒区岩土工程与特殊土力学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本教材在传统知识结构上进行了适当调整,逻辑清晰,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通过合理运用延伸阅读、知识衔接和疑难辨析等元素,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的现象和机理;特别增设了特殊土力学与工程部分,将传统教材中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为土力学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便于师生使用。书中融入了作者的诸多新见解,配以新颖的版式设计,大大提升了易读性。自出版一年多以来,已被全国20多所高校的师生广泛采用。

《绿色建筑设计原理》

负责人:俞天琦 教授

俞天琦,博士,教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绿色建筑设计及理论研究、气候适应性复杂建筑表皮研究等。《绿色建筑设计原理》契合我国实施“双碳”战略目标的时代背景、全面推进建筑领域“零能耗”的行业发展需求,在作者多年教学积累、科研实践的基础上完成。本书绘制了大量图片,从而将复杂的专业知识通过图示语言,清晰、轻松的表现出来,使之具有适用的内容逻辑和独特的阅读体验。此外,教材还配备了同名慕课、配套教学PPT等。本书已被近20所高校选用教学用书,并被部分省市选做建筑师培训用书,在教育领域、行业培训、理论指导等方面均得到广泛应用。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版(第2版)》

负责人:钱丽萍 副教授

钱丽萍,副教授,北京市中青年骨干教师,组织部优秀人才,校优秀教师,校十佳班主任,ACM-ICPC程序设计竞赛金牌教练,蓝桥杯国赛一等奖优秀指导教师。《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版(第2版)》根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针对面向对象的本质特性,系统地讲解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阐述C++语言实现面向对象基本特性的关键技术。该教材注重统筹课程知识要点和学科体系奠基,内容安排体系完整,循序渐进,与时俱进;注重统筹课程知识要点和学科体系奠基,融合知识原理和实践应用。

《摄影测量基础》

负责人:朱凌 教授

朱凌,教授,北京建筑大学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本科育人团队骨干成员,担任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入选“金字塔人才培养工程”高级主讲教师计划。《摄影测量基础》是通过光线空间交会的解析几何条件、利用测量平差的数学手段利用二维的照片建立物体三维的方法。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使抽象的理论更为易懂。结合当今解析空中三角测量的新发展,详细介绍了GP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POS辅助空中三角测量、自检校区域网平差以及摄影测量与非摄影测量数据联合平差等内容。此外,教材还配备了相应的慕课课程,包含教学全程的PPT、短视频以及章节练习题,为同行和学生提供参考。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

《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

负责人:李露 副教授

《风景园林工程与管理》是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专业(五年制)四年级上学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样也是园林专业建设的基础及主干课程。课程采用基地建设与实训平台、方案深化与扩初设计、专家进校与资源建库、实地体验与虚拟漫游等实践教学组织形式,构建“线上线下结合”“校内校外结合”“教授引导结合”的“三结合”授课模式。强化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通过图谱引导、辩证创设、以虚助实、个性定制等途径逐阶推进数智化教学设计。本课程具有理论性、实操性、规范性等特点,强调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统筹管理能力,能够将图纸上的规划设计方案转化为可落地的实际工程。同时,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引导其树立文化自信,最终成长为能够全面驾驭现代风景园林工程的、具备“大工程观”的智慧型专业人才。

《桥梁工程》

主要负责人:乔宏 副教授

《桥梁工程》是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城市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的专业核心课,理论性、实践性均较强。为了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吸收,帮助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多年来,课程团队不断改进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推动课程创新与教学改革。为解决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四难”问题,课程团队原创了面向新工科的“4S”教学模式,构建了“四重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和立体思政案例库,为课程量身定制多维度分层教学法,打造“线上+线下+实践”的课程体系“斜拉桥”。课程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创新和实践,获评了校级精品课程,学生学习效果显著提升,在多项国际级、国家级赛事中取得突破性成果。课程团队成员多次赴兄弟院校介绍课程创新模式与方法,取得了良好的辐射效应。

《数字电子技术》

主要负责人:张俊红 副教授

《数字电子技术》是自动化——国家一流专业的核心课,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由理论、实验和课程设计三部分组成,内容涉及数字信号处理、数字系统设计和数字电路实现,具有知识点多、综合面广、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贯彻“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实施课程资源专题化、课程内容大单元、进阶路径项目式、教学设计问题链、课程思政层进式等创新举措。积极探索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新形态教学模式,强化综合实践和工程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树立服务国家半导体重大战略,数字强芯的信念,实现学生工程能力和个人素养的双重提升。

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件

《土力学课件》

负责人:齐吉琳 教授

本课件配合北京市优质教材制作。在传统知识结构上进行了适当调整,逻辑清晰,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通过合理运用延伸阅读、知识衔接和疑难辨析等元素,深入浅出地阐述复杂的现象和机理;特别增设了特殊土力学与工程部分,将传统教材中的零散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为土力学双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便于师生使用。书中融入了作者的诸多新见解,配以新颖的版式设计,大大提升了易读性。自出版一年多以来,已被全国20多所高校的师生广泛采用。

《建筑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负责人:于淼 副教授

《建筑传感器原理与应用》多媒体课件由北京市优秀科研团队精心打造,由于淼主编,陈志刚、姚圣卓、王凯晖等多名教师参编,服务于我校国家级一流/北京市一流建设专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中一门重要且经典必修课程《传感与检测技术》。该多媒体课件将科学技术与人文素养相结合,课程知识与实际应用相并举,采用案例触发联想模式,在课件中穿插了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小故事、知识链接等,课件设计风格清新活泼有趣生动,将日常生活及实际工程应用中的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有机融入,诱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及其对科学现象、规律和方法的人生思考。以必需、实用、高度模式,逐渐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需要,不仅承载着传承和弘扬国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新使命,更以产教融合为创新点,紧密贴合首都建筑装备研发、设备制造等行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机电高素质人才,获得同行高度认可和称赞。

《工程力学B》

负责人:白会娟 副教授

遵循教育性、启发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原则,《工程力学B》课件的制作不断融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适时调整课件内容结构、授课模式,最终形成了资源丰富、思政内涵显现、专业特色明显、支撑多元化教学的教学辅助工具:各章节的课件内容清晰展示了“工程问题导入-问题本质探讨-基础知识讲授-分析、揭示工程问题-学习反思”的教学设计流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课件内容融合了工程实际、课程思政内容、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等案例并保持实时更新,凸显专业特色和育人理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课件与智慧化平台“雨课堂”结合,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和转变,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体验,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

《大学物理“数”“智”化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

负责人:崔慧娟 副教授

大学物理作为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不仅是学生后续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更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该项目紧随教学数字化发展趋势,立足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结合课程数智化教学改革,致力于实现教、改、学一体化教学模式创新。同时该项目将智能资源建设、数字化资源使用、数字化考核、个性化学习等革新的手段应用于物理教学,实现智慧化教和智慧化学的有机结合。为学生以后进入专业学习、乃至步入社会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此外,通过该项目的建设和探索,可以为学校未来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提供有力抓手,助力建筑类特色类高校建设。

《人工智能在典型应用场景的探索与研究——大模型到具身智能建筑学中的AI》

负责人:张大玉 教授、徐跃家 副教授

《大模型到具身智能:建筑学中的AI》是一门人工智能与建筑学学科交叉的通识课程,课程设计依托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全过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旨在将人工智能技术与建筑学知识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课程强调应用导向,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实际场景的讲解,帮助学生对人工智能在建筑学中的应用有一个较为全面和系统的了解。课程将结合建筑全过程中设计、建造和运维三个重要环节的实际案例,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建筑高校制图课程时代化建设及工匠精神传承研究》

负责人:王少钦 副教授

工程制图以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为主要目标,是建筑领域重点学科和专业学生学习及未来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必备基础课程。本项目根据新时代的学生特点、社会需求等,将工程制图课程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机融合,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探索朋辈辅导、师生交互学习模式,促进高校制图课程教育模式的探索创新,提升制图课程的教学质量。在绘图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探索更适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负责人:侯平英 副教授

image.png

本项目将根据数字化时代发展趋势,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赋能,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聚焦于构建智能化的大学英语教学体系,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深度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资源的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的智能推荐、学习过程的智能跟踪和学习效果的智能评估,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升。同时,结合学校建筑特色,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建首都红色地标英语微课资源库,实现大学英语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协同培养。

《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电子电路系列课程新形态教学模式研究》

负责人:张俊红 副教授

电子电路课程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电子类专业的核心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综合性。项目研究和探索面向新质人才培养的新形态课程教学模式、策略和方法。在优化基础、强化实践、深化创新和内化素养的课程建设理念下,提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己任,以工程能力和价值塑造为导向,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强化知识体系构建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思考力和创新力,树立服务国家半导体重大战略的理想。作为课程负责人,《数字电子技术》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案、北京市教学创新大赛优秀奖、校级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校级课程建设重点培育项目、校级课程思政重点培育项目等。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实验室

水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负责人:李海燕 教授

水环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依托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是重要的水环境领域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中心成立于2006年,2010年获批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3年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3年通过了教育部高教司开展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阶段性总结并获得“优秀案例”推荐。中心立足我校“三师”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坚持“强基础、拓思维、求创新、重应用”的实验实践教学理念,坚持“行业引领、学科交叉、教科融合、校企协同”的改革思路,以优势科研方向为特色、以特色实践教学基地为保障,构建了“认知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实验—工程实践”四层次递进式实验教学体系,突出“创新”和“开放”两大特色。构建了“污水中有机物能源转化与磷回收”、“再生水水质保障与城市节水技术”、“降雨模拟与径流雨水控制利用”、“基于降雨量控制的水环境风险预警与控制”等6个创新实验平台,旨在面向国家和行业重大战略需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

北京本科高校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平台

建筑智能化类专业群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基地

负责人:郭茂祖 教授

依托北京建筑大学资源优势,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与北京泰豪智能工程有限公司开展合作,联合建立了建筑智能化类专业群产学研深度协同育人基地。基地依托合作双方在建筑智能化、数据中心、智慧能源、城市大脑等领域的教育和产业资源,以服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国家城乡建设发展、人类和谐宜居福祉为己任,推动智慧建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探索建筑智能化领域的教学模式,并致力于推广智慧建筑技术和理念,加强产学研协同,深耕计算性建筑设计、智慧城市与智能建造、智能时空信息等城市建筑超级智能技术优势领域,向着建设国内一流协同育人基地的目标奋进。

北京高校优秀教学管理人员

黄鹤 教授

黄鹤,教授,教务处副处长兼招生办公室主任,分管本科生招生工作。作为“双肩挑”干部,长期投身于一线教学与科研,在管理岗位上也是爱岗敬业、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全面开展招生改革,发布《北京建筑大学本科专业动态调整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进而优化招生专业。奋力推动双高衔接,以“甘当‘高校与高中’双高衔接的使者和桥梁”为理念,提出学校招生工作《百千万工程》,夯实招生宣传阵地,提升学校知名度,为本科招生奠定良好基础。积极推行全员招生,发布《北京建筑大学本科招生工作组实施办法》,全力推行本科招生工作组模式,调动全员开展招生宣传,完善本科招生工作长效机制,达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招生工作效果。

北京高校优秀本科实验教学指导教师

化凤芳 高级实验师

化凤芳,高级实验师,工程实践创新中心实训教学科科长。自入职以来始终扎根一线实验教学,在面临诸多现实困难情况下,艰难探索、锐意进取,最终探索出了一条社团、课程相结合的育人途径,培养出众多能担大任的实践创新人才,打造了一张属于北PG电子的育人名片。在推进相关实验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第一负责人获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以主要参与人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完成金属加工技术概论等4门课程开发,近五年主讲实验课平均超170课时/学年;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累计获省部级及以上奖项50余项;第一作者主编教材《机电工程实训及创新》,副主编教材《基础工程训练》,两教材累计售出2万余册;发表《机电类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研究》等教研论文7篇;主持或参与校级及以上教改项目11项。

北京高校优秀大学生学科竞赛指导教师

孙志娟 副教授

孙志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开放实验室负责人。2018年组建Truths组科创团队,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励10项,省部级奖励20余项。团队成员获得保研推免资格的有12人,获批优秀毕业生的有20余人。成员携科创成果获邀参加住博会、中关村毕业季科技成果展、两岸青年创新峰会等,吸引了行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们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展现出我校青年学子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反映出我校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连续4年担任北京高校联合纸桥承重大赛的裁判长及北京市青少年未来工程师博览与竞赛裁判长,积极参与兄弟高校及北京市中小学的科技教育工作,多角度介绍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经验与做法,扩大我校在各中小学中的影响力,为我校本科生招生工作助力。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