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党委宣传部 供稿:高蕾 审核:蒋捷 黄鹤 发布时间:2020-11-0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在北京西海胡同里、前门大街历史街区里,在重庆江津区白沙古镇的朝天咀码头,在华沙普拉斯基港畔,亚美尼亚圣拉扎罗岛、俄罗斯梁赞市区、尼泊尔加德满都郊区的基尔蒂普尔古镇上……
一座座坐落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古老历史街区里的风格迥异、充满创意的图书馆,通过学生们的创意设计展现出来。
在刚刚结束的2020 年“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大学生建筑和结构设计竞赛上,来自国内外18所高校、50个参赛队伍、250余名师生针对“历史城区中的未来图书馆”和“融入周边环境的特色桥梁设计”的题目开展深入调研和创新设计,展现了来自“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历史风貌和风土人情。这是联盟首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举办这类建筑和结构类竞赛。
此次大赛以“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为主题,由“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举办,北京建筑大学承办。据北京建筑大学国际化发展研究院特聘院长蒋捷教授介绍,举办此次大赛的宗旨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技能水平,为增强各国大学生之间的学术和文化交流,促进“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交流合作搭建平台。
历史街区里的未来图书馆
提笼遛鸟、种菜养鸽、观景遛娃、收发快递、晒被子、停放自行车……这些老北京胡同生活里的一幕幕,都被北京建筑大学任中琦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纳入到“未来图书馆”的设计之中。通过植入特定的“读书装置”,让生活融入书香,让阅读渗到市井生活每一个细微的角落。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引用和历史城区的更新,传统图书馆的功能已经逐渐动摇。大赛鼓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学生们在老城中设计一座“未来图书馆”,将图书馆及其环境看作与城市景观、社会、文化、公共生活、可持续性等要素相融合的“生态系统”,期待能将图书馆作为催化剂,为城市更新提供新的视野。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选择了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西海场地,它临近后海、游客较多,但是胡同内的公共空间无法提供良好的生活体验。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了胡同生活里的很多片段,比如遛鸟的大爷、种菜的大妈、玩耍的孩子、一溜烟驶过的快递小哥,还有晒被子和停放自行车的人们……”赵维珩同学说,“于是我们把这些日常生活经常出现的场景提取出来,变成了诠释老北京胡同生活的‘摘要’。”
“对!外来的游客可以通过这些片段来组合对老北京生活的整体印象,而当地的人们也可以通过这些片段留住对老北京胡同生活的回忆。”从小在胡同里长大的杨虎臣同学补充说。“这就是我们的作品名字‘西海摘要’的由来。”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设计了8个可以便利人们生活的装置,让居民们可以一边享受阅读的乐趣、一边体验更便捷的胡同生活。
然后,他们在沿海的广场设计了图书馆的主体,一方面收藏关于北京老城的图书与文献,一方面把所有散落在胡同里的片段都汇总起来,成为人们闲暇时间可以休闲、阅读的场所,同时还设置了连接海边的戏台和展示空间。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设计能给老城区带来一些新的生机,也希望一些启发性的思考被真正带入社区建设中。”马一丁同学说。
在整个参赛过程中,指导老师任中琦鼓励他们去实地调研,“踏实地深入到生活中去,认真地研究胡同的环境和体会老百姓的生活,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是我鼓励的研究与设计方式、也是我校学生能力的优势所在。”
为雄安新区设计一座特色桥梁
土木结构设计组的同学们也没有闭门造车,而是把眼光投向了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建设。
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师生团队选择了地处雄安新区启动区的一处新建桥梁作为设计对象。为了设计一座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又极具浓厚雄安特色的标志性桥梁,同学们对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地形特点、气候条件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古老美丽的白洋淀,浸润着乡愁的芦苇,在聪明智慧的人民手中,创造了流传千年的苇席技艺。“白洋淀的水土养育了这里世世代代的人民,从某种意义上讲,苇淀文化也体现了白洋淀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而我们作品的名字‘一苇可航’则代表着勤劳的雄安人民用一丛芦苇编织成船,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力远航。”赵宇昂同学说。
因此,他们选取芦苇作为设计的主体元素,将桥梁设计为两个部分。东段是斜拉桥,主体采用的是仿芦苇形态塔柱,模拟芦苇在风浪之下自然弯曲荡漾的形态,体现了白洋淀的“生态文化”;西段是拱桥,将芦苇元素延伸至白洋淀区人民曾将赖以为生的芦苇编织品上,采用构件交织的方法表现出芦苇编织技艺,体现了白洋淀的“人本文化”。
经过意向设计、方案设计、结构设计的一次次打磨,看着自己的想法经过结构体系的梳理、精密的结构计算变成可以一座近乎可以实施的桥梁“蓝图”,同学们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通过本次比赛,我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使我对桥梁设计的整体流程和方法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开拓了视野、锻炼了创新思维的能力。”全振鹏同学说。
“通过参加比赛,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在桥梁设计中融入对雄安新区城市设计理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兼顾桥梁美学与力学的独立思考能力。”指导教师焦驰宇说,“同时,桥梁的形式及简洁受力的设计都符合东西方文化的审美情趣,在设计中采用耐候钢作为钢管混凝土结构的材料,更加环保、经济,且使用寿命更长,这些都可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建设中进行实施推广。”
搭建沿线国家建筑教育的沟通之桥
韩国江原大学的同学们设计了联通济州岛和牛岛的标志性桥梁;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的同学们为移民火星做了超前准备,他们设计了外星移民用桥梁,万一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可以帮助探测器及其它装置通过峡谷和环形山;山东建筑大学的同学们设计了双塔双索面斜拉桥“弦歌桥”;亚美尼亚国立建筑大学的同学为旅游热门城市杰克穆勒设计了一座多功能桥梁酒店;长安大学的同学们则进行了“跨国设计”,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西设计了一座气势磅礴的跨海大桥……
在竞赛搭建的科技创新与教育交流的平台上,一座座架在“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之间的沟通之桥也联通起来。中外大学生们置身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的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意思维,践行着民心互通、政治互信、文化包容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
“建筑教育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艺术潜能和空间想象力,国际交流和交往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举办国际竞赛是促进各国师生沟通交流的一个途径。通过竞赛,大家相互传授知识和相互学习借鉴,填补各校在学术研究方面的空白,促使大家对课程进行定期更新以跟上世界最前沿的趋势。”亚美尼亚国立建筑大学代理校长叶吉扎尔•瓦尔达尼扬(YeghiazarVardanyan)教授在发给联盟年会的贺信里说。
编辑:高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