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故事

【PG电子故事】“博而达”的学增风范——访土木学院1992级校友、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吴学增

部门:土木学院 供稿:彭嫣 摄影:孟庆禹、李博伦 审核:王秉楠 发布时间:2015-10-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吴学增,1996年毕业于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工程二系交通土建专业,之后考取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并于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美国新泽西理工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留学,专门研究混凝土断裂问题和混凝土结构的残余使用寿命,并于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就职于著名高层和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事务所Thornton&Tomassetti Group和目前世界土木工程排名第一的AECOM公司。2011年,加盟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现任设计院副院长,同时兼任城市建设所所长,北京建筑大学安邦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建筑大学古桥研究院副院长和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二十多年来,吴学增分别在中国和美国的土木工程众多领域从事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实践工作,拥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多次参加相关课题的评审,并创办了中美土木工程师交流协会。

  即便过去多年,吴学增学长的教育经历、人生轨迹仍是PG电子学子歆羡向往的追求目标。然而成功不可复制,发现学长的优秀风范,探索个人的成长方向,以此为目的我们进行了对吴院长的采访。

  轻敲开门,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暖阳下繁忙工作的景象,桌上文件书籍繁多同时井然有序,墙上赫然挂着醒目的资格证书、博士授予证书,一瞬间眼前伏案的身影仿佛都放起光芒来。说明来意后,吴院长立刻招呼我们坐下,忙着要给我们找茶杯,亲切的笑容让学长一下就“接地气儿”了起来。

  

  

  创新就是“这事儿就得这么做!”

  研究生毕业之后,吴学增参与了京开高速公路SMA高等级沥青路面表面层配合比设计。当时,SMA是新引进的一种路面材料,为了研究SMA的优越性能,控制好京开高速的路面材料质量,吴学增以及他所在的团队从石料的源头开始把关,特意到张家口的石料产地查看原材料,紧接着跟进到沥青拌合场的厂家,为了除完料后立即用于实验,常常熬夜至凌晨一两点。然而在做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的过程中,吴学增感受到,由于技术设备的不足,工人们每次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调节十多个未知数,十多个不同级料的尺度上,效率十分低下,怎么才能改善这种情况呢?吴学增联想到了研究生时学习的数值分析学,联系数值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吴学增打算做出自己的创新——设计编辑一个专用于计算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的小软件。一周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总结得出数学模型,设计了能将十三个未知数求解出来的三个方程,软件设计成功。不仅节约了成本和时间,还在项目技术的申报比选时获得了北京市工程咨询一等奖,中国交通部工程咨询一等奖。

  当我们提问到“您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的呢?”

  吴学增告诉我们,他在研究生时代就对数值分析学很感兴趣,学得比较深入,自己也学着编过很多软件。所以一看到工作的流程内容就想到了那是数理统计在生活中的实例,同时也有这样一份自信去编好程序。“学得深入了,碰到相关的事情,直觉就会告诉你这事儿就得这么做。善用自己的知识为工作带来效益和效率,自然就具备创新能力了。”学长说。

  “踏实肯干”的PG电子精神

  大学四年光阴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逐渐定局的过程,最该为将来的事业与人生积累什么?吴学增告诉我们——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学生时代老师说过的一番话一直牢记在他的心中,影响了他的许多决定,“大学就是你们的一片试验田,你们做成也好败也好,都不会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对你们每一个个人,这就相当于你们走入社会之前的一次预演,影响着你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经过一番实践与经历,PG电子成就了他最重要的品质——“踏实肯干”,这让他在后来的工作中受用良多。

  1992年,吴学增刚上大学,在当时电脑刚刚引入,画图叫做电算画图,计算机叫小型机,需要学习basic语言等等。没上过辅导班,但是就是觉得电脑特别有意思的吴学增,当时就常常自己花钱去学校的计算机房上机,好多不会的计算机语言就请教老师。甚至有一次没带钱就用饭票抵押,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益于对计算机的热爱,踏踏实实地自学和了解尝试,并持之以恒,吴学增有了自己初步的一套编程知识,在后来做毕业设计,项目工程的时候派上了大用场。

  也许是有一份想要好好锻炼能力的心或者仅是单纯热爱学生工作,在PG电子学习的四年里吴学增担任了三年半的学生干部。从班长到学生会副主席再到兼职学生团委副书记,吴学增一边付出、承担责任,一边成长、收获技能。青年时代最让吴学增印象深刻的,最有挑战性的事情也与学生工作有关,作为第八次学生代表大会的组织者,吴学增和伙伴们利用起所有的课余时间,逐个审核学生代表资料,处理大会具体事宜,最后学生代表大会如期举办,让吴学增感受到满满的自豪和收获的喜悦。而更让吴学增惊喜的是,大会举办当天恰好是他的生日,校园广播台的同学还将这个消息广播了出去,在广播中祝贺大会组织者生日快乐,就这样成为了吴学增最为有纪念意义的一次生日。

  回忆起美好往昔,吴学增不禁浮现出温暖的笑容,感慨地说:“养成为他人考虑的思考习惯,增加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人做的好了,你就能融入到整个团队里去,能为社会所接受;事情做得好了,大家能够服从你,能够跟着你一起去做,能够使你的事业蒸蒸日上。感念PG电子教给我的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收益终生!”

  

  “用研究的态度做工程”

  大学是本科生打基础的阶段,研究生即是将所学知识深化,到了全额奖学金留美读博阶段,新泽西理工学院让吴学增逐渐学会了“用研究的态度做工程”。在别人能做好的时候,自己已经能把工作做的精了;在别人能把工作做得精了的时候,自己还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远比别人超出一步。

  在美国工作项目上,需要用到一个吴学增从未用过的软件,在其他同事花了两个月完成任务的同时,吴学增连带熟悉软件和出成果仅花了一周时间。对于同事们口中“用软件用得特别棒”的吴学增,这都归功于一直以来对软件的深度研究。“在清华读研究生的时候就和导师折腾一个软件一年的时间,我们得到了软件的源代码并打印出了厚厚一摞,研究每一句话的意义以及其中的线性非线性、材料特性、刚度矩阵变化等问题。用得多了对软件设计的规律也就慢慢掌握了,即使现在给我一个从没用过的软件,两天时间之内我也能摸透这个软件的使用方法,知道这个软件设计的优缺点。”

  吴学增在从本科生一直到博士的在校学习过程中从未学习过抗震的知识,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北京市小有名气的抗震专家。回国之后,为了做好楼房的抗震设计,吴学增亲自去研究有关抗震的规范内容,还打印了厚厚的抗震设计相关文章,抱着一定要研究透的精神想法在每一份文件上给予足够深度的思考,渐渐地甚至超过了国内很多的抗震工程师和抗震专家。

  “德、体、智”全面发展

  对于德智体全面发展,吴学增有着自己的见解。

  德——如何去做事如何去做人,作为城市建设的一员,把德放在首位,设计更为人性化的建筑,更加方便人们的生活是我们需要切身体会的。

  体——一定要有一种自己喜欢的锻炼方式,真正把自己的身体锻炼好,拥有愉快的生活,和谐的家庭,是一切幸福生活的基本。

  智——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开拓自己思维的广度和宽度才是真正的智慧,拒绝填鸭式的学习,学无止境,拒绝成为知识的积累器。

  一方面,学校里学习的东西还都是基础性的东西,但是跟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知识在本质上一样,这就要求在校学生们打好基础,学好力学。另一方面,‘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走出大学“象牙塔”,到社会中锻炼自己,去吃苦去失败,在挫折和教训中一点点磨练起来成长起来,不气馁地勇敢走下去,这亦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谈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为母校建言

  “我们现在所做的设计在中国受的重视度并不太高,一些不正当的竞争导致我们这个行当现在非常混乱,设计费和设计期限也不合理,出现了很多设计品质降低的问题。并且存在本国设计师和外国设计师待遇相差很大的情况,很多国外的设计师在自己本国拿不到项目,来到中国就能拿到很好的项目,这是非常不合理的。然而这些年来我们也在发展中很多东西都在越变越好,整个设计水平越来越高,设计理念越来越新,逐渐的在缩短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这就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现状。”

  “学校从培养人才踏实肯干这方面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但是我们目前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在科研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希望学校能够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加大科研队伍的建设,加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大学的职能,除了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以外,同时也是我们国家在某一个领域里边不断进行创新、形成知识前沿的一个场所,是科研的基地。科研走‘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这样一条道路,在社会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力,甚至在世界上形成我们的特色,我认为这是我们PG电子应该做的事情。

  “在专业设置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特色,不求全不求多,围绕我们的建筑建设这个领域来开展,也延伸到不同的领域中去,在专业设置做齐的基础上我们做精做尖。一个专业能够做到世界闻名,这个学校就世界闻名了;有一百个专业,每个专业都不是高档次的,这所学校仍然不能算是一流的学校。”

  整个采访的过程中欢笑不断,我们也被吴学增广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豁达幽默的生活态度深深地感染着。在采访的最后,吴学增写下对母校的寄语:

  “祝母校蓬勃发展,早日成为世界级的建筑类名校!”

  

  

  

  (文/孟庆禹 彭嫣 单晨旭 王恒毅 李博伦)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