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宣传部 供稿:郭星辰 审核:孙冬梅 发布时间:2015-12-16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他的目光很柔和,但却显露出一位专家敏锐的洞察力;他的话语很平和,但却拥有一份智者强大的感染力。
学生时代 锋芒初露
当樊振和老师当年在已经工作了7年后的1978年4月决定参加半年前国家刚刚恢复的高考的时候,距离高考只有100天了。作为一个名义上的初中毕业生,他需要在短时间内恶补中学时代由于文革而落下的6年数理化课程。他当时还在工作中,每天8小时的上班让他没有充沛的时间用来学习。然而时间紧,任务重,在紧迫的条件下,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苛刻的学习计划:每天利用早起、午饭、晚上的空闲时间学习,30天数学,20天化学, 40天物理,10天政治,天天无休,日日苦学。在这100天里,樊老师认真钻研,静心读书,凭着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硬是“啃”下了高考这块“硬骨头“,最终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我校建筑结构(工民建)专业录取。
在大学里,他依然毫不放松,对自己严格要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牢牢掌握。
“学习一个内容,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不能不求甚解,得过且过,而应是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能透彻地掌握,不能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只有自己真正理解了,能够熟练应用了,这才可以真正学到手“。正是这种对每一门课程都精益求精的态度,以及扎实勤恳的性格,铸就了樊老师在专业领域上的辉煌成就。在大学里的每一次考试,他几乎都是高分甚至满分,他先后学习了大概37门课程,“最差”的3门是良,其余全是优秀。不虚度课上的每一秒钟,且抓紧课下的每一分钟,立足专业,认真钻研,樊老师让自己有充足的头脑去应对学科的难题,攻坚克难。
教学生涯 精彩瑰丽
“干一行,爱一行”的精神贯穿着樊老师教学生涯的始终。由于成绩优秀,毕业时学校让他留校工作,就这样他成了北PG电子的一名教师。当站到讲台上,第一眼看到学生时,他就油然而生要对学生负责的使命感。教师职业的神圣的感召力让他在讲台一站就是33年。多年来,他的学生们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因为他对每一个问题的讲解鞭辟入里,而且能够把枯燥难懂的的专业内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清楚。正是樊老师这种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让学生获益匪浅。即使很多年过去,樊老师对于概念的讲解让学生们至今记忆犹新,可见樊老师讲课水平的高超。
樊老师不仅仅在授课上下了功夫,对于考核学生模式的构建更是用心良苦。
他说,多数本科课程的考试都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但这样却可能只让学生们去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知识点,而对于学生们是否真正吃透了这些概念并不能有效地考察出来。所以,他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是: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去建筑现场做调研,结合本课程的内容,最后写出研调研报告。正如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虽然学生们一开始都觉得樊老师的课题难做,但当他们认真去做这件事的时候,就会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自己对于专业概念的理解,感觉真正学到了东西。让学生们在理论基础上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每一次这样的开卷考试都是一次学生自己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分析总结。而且每一次樊老师都事必躬亲,每一份调研报告都认真审阅批改,这无疑给樊老师自己增加了许多负担。但即便如此,樊老师却乐在其中,甘之如饴,他说,这种形式,可以有效地检查出学生是否能够准确地理解,熟练地应用课本上的知识,而这也是对自己讲课时重点是否突出,要点是否全面的一种检验。
在教学模式上,他的钻研精神可见一斑。
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的知识和概念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建筑结构是由土木学院的老师讲授,往往会缺乏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学生学起来兴趣不高,效果不好。在许多院校都是这样,但如此一来,会使学生们把本应该是一个整体的建筑设计分割开来,影响建筑设计的效果和建筑设计能力的提高。所以,樊老师利用自身对建筑专业和结构专业的理解,带领一个教师团队,研究并实践针对建筑学专业特点的建筑结构的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学生不再感觉建筑结构枯燥难懂,概念清楚了很容易掌握。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也得到了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内属于首创,甚至在国际上也很少见,为建筑学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探索了一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模式。
樊老师的努力付出得到了许多的嘉奖,他主持“建筑学专业《建筑构造》及《建筑结构》系列课程建设研究”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项目主持人);主讲“建筑构造”课程获“北京市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课程负责人及主讲教师);编著的《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和“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学参考书”;编著的《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获“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学科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获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还曾三次获北京建筑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以及北京建筑大学教学优秀奖和精品课程;多次获北京建筑大学优秀教师、优秀研究生导师、教学名师、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入选评师网全国“2009土木及建筑专业最受欢迎十大教授”。
课题研究 独具一格
樊老师在一些科研课题研究上,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他坚持进行有真正研究价值的研究。
在汶川地震发生的时候,他便带领研究生做了“四川地震灾区重建中城镇中小学设计“的课题研究,为此他亲临四川地震灾区第一线。他说,只有切身经历过,才知道一座不合格的建筑对人的生命安全危害有多大。通过房屋建筑在地震中的破坏现状,便可以看出在设计和建造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才能更好的了解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环境因素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等社会因素条件。而这些,是不可能完全在实验室或是书本上能够了解到的。灾区现场的震撼力远远大于在新闻媒体上播报的视觉冲击,在那里,樊老师和学生们收获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对地震灾区重建中城镇中小学设计的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此外,许多课题的研究,都是樊老师带领他的学生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理论,认真钻研,刻苦努力的结果。
而对于教学研究,樊老师也有着他独特的理念和做法。他撰写编著了多本教材《建筑构造原理与设计》、《建筑结构体系及选型》等,他总是用最清晰的分类方法、最基本的科学原理、最形象的语言表达,把看起来似乎很复杂的建筑知识阐述清楚。在教材的撰写中,强调建筑基本概念的正确理解和建立,并通过新建筑的案例分析,使读者能够学会掌握如何应用所建立的专业概念。这样的教材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和好评,被多所高等建筑院校选用为课程教材,也得到了社会上已经工作多年的建筑师的认可和肯定。樊老师说,教材编写的目的就是把它变成学生们爱看的、并且能够读下去的书籍。在问及有没有遇到过什么撰写上的困难时,他坚定地回答:“没有。”这得益于他在自身专业修炼的过程中对于每一个问题研究的深度,这份自信,便是对自己专业专注度的最好回馈。
在几十年的教师生涯里,樊老师硕果累累,获奖无数,校级市级数不胜数。他说,并不是先有奖项后有作品;而是先有作品,后才有奖项。要尽到为师者的一份责任,就要把教学做到最好,再花业余的时间放在别的方面去研究,因为教师毕竟是要教书育人,承担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所以切不可在本职工作上偷工减料。
现在,樊振和老师已退居二线,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仍然秉承一颗赤子之心,发扬春蚕精神、红烛品格,愿把自己的知识累积奉献社会,做一个真正的学者,永远穿行在人生的春天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