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电子故事

【PG电子故事】历经数十载的执着与坚守——北京建筑大学绘制京城里的桥文化

部门:宣传部 供稿:汪洋海容 摄影:武艺 汪洋海容 审核:孙冬梅 发布时间:2017-03-0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双鬓泛白的长辈常对年轻人讲,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要多。这句略显戏谑的叮嘱,无不体现着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在青年一代初入社会之时,给予他们的最由衷的提醒和劝勉,也总能让他们懂得在生活中多一份谦逊,少一点傲慢。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谁也没能把所有的桥都走完。

  然而,在北京建筑大学,却有这样一批“倔强”的长者,他们怀揣梦想,希望用自己的脚步丈量北京城里的每一座桥梁,努力尝试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记录下每一座桥梁的工程技艺和历史风貌,期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建成国内首家大规模、综合型桥梁博物馆,向世人展示中国道桥工匠的精湛技艺,让中国的桥梁文化得以流芳百世。

  今年2月28日,在由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建筑大学联合主办的“翩若京虹 宛若游龙——北京桥梁博物馆筹建前期展”上,北京建筑大学作为举办展览的东道主,得以有更高层次的机会,把学校历经数十载在道桥学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秀成果进行展示。

  本次展览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北京市交通委关于筹建北京桥梁博物馆有关工作的部署,以北京桥梁文化与桥梁建造技术方面的独特魅力和优势作为重点内容,旨在集北京桥梁之大成,为打造具有高水平和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桥梁博物馆做好前期铺垫,凭借学校的教学科研成果为北京的城市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道桥专业学者为之痴迷

  此次展览坐落在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图书馆6层的展览空间内,分为历史、文化、科技、成就、展望以及关于筹建北京桥梁博物馆调研成果汇报的考察篇等六大主题板块,共布置展板约140块,并配以桥梁模型、构件和文化实物展柜、VR虚拟现实体验等展陈形式。作为筹建北京桥梁博物馆的调研准备工作,本次展览从古桥历史,到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下城市交通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以及以“桥”为元素的文化艺术作品等方面,对北京的桥梁进行了全方位、系统化的梳理、总结和展示。

 

 

  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前任馆长王锐英,从事道桥专业已有30多年的时间,在本次展览展示的内容中,有不少源自他积累的研究成果,而他现在又多了一个身份,那就是北京桥梁博物馆筹建项目负责人和办公室主任。据他介绍,目前北京还没有桥梁博物馆,放眼全国,各地的桥梁博物馆也是寥寥无几并且规模有限。作为历史文化古都,北京桥梁博物馆的建设对全国桥梁文物的保护和桥梁文化的传播,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桥梁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以及前沿科技的展示与传播也将会产生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作为北京建筑大学(原北京建筑工程学院)78级道桥专业出身的学者,王锐英心中对于弥补桥梁领域的这一缺失也是充满热情和期待。因而,当2013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刘永泰提出建设桥梁博物馆的提案,北京市交通委时隔一年正式将北京桥梁博物馆的筹建列入议事日程,并委托北京建筑大学开展前期调研和资料准备工作之时,王锐英的这一心愿终于迎来得以实现的机遇。“全社会的关注无疑给我们的研究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王锐英说。2016年2月,北京市交通委和路政局批准《北京桥梁博物馆基础资料收集与展览技术咨询》立项,北京建筑大学以校内成立的北京古桥研究院为主体,动员了图书馆、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北京建工建筑设计研究院,以及校内外的老专家和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等多方力量承担该项目,正式开启课题研究。

  博物馆筹建工作第一步就是要对北京市全市的桥梁情况有一个准确完整的认识。结合北京古桥研究院自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王锐英带领团队首先搜集整理了北京城乡的古代、近代桥梁遗迹(1949年以前)和现代桥梁工程(1949年以后)情况,形成《北京桥梁信息资料汇编》第一辑,约42.3万字,包含图片2000余张,涉及桥梁13600余座。此次展览展出的内容,也是主要选取了这一阶段的成果。

 

 

  参加工作后为何还能一直对道桥专业保持如此浓厚的兴趣,王锐英也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一些体会。他说,从年轻时作为一名学生跨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与道桥工程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毕业后从事教学,还是负责图书馆工作,都脱离不了多年扎下的学业根基。“当年来到山东济南黄河公路大桥的施工工地实习,有一次我爬上斜拉桥桥塔顶端的时候,一种顶天立地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为此还写下一副对联‘通衢贯八方善行天下,长虹连四海超度群生’,横批‘三生有幸’。”谈起这段经历,王锐英的脸上还是流露着灿烂的笑容。

  除了有职业荣誉感的激励,道桥专业丰富的文化内涵也让王锐英深感历史传承的意义重大。“‘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小桥流水’在人们的印象中只可能是江南独有的景色风光,”王锐英说,“然而,这句诗却写的是地道的京城西山一带的风土人情。”桥梁是土木学科下道路交通工程的一个分支,自然也蕴含着独特的工程文化美学。与建筑工程美学通过装饰给人带来视觉美感不同,土木工程中的审美更贴近于实用性,因而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就容易被人忽视,应该加强宣传和引导。工程文化的传承显得如此重要,而这也成为一名学者痴迷于道桥文化研究,倾尽心血筹办桥梁博物馆的初衷。

  

  学科:教学科研工作为之坚守

  自建国以来,北京建筑大学作为一所建筑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为国家和北京市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其中也不乏道桥专业的学生。他们现在大都仍活跃在北京行业管理单位、建设单位、各大设计院、施工企业、监理公司等单位,源源不断地向城市的道桥建设贡献着PG电子人的智慧。“保守估计北京现有13600余座桥梁,无论是古桥保护还是新桥建设上,毫不夸张地说,至少80%的项目都留下了建大人的身影。”北京建筑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龙佩恒教授自豪地讲,“震惊世界的三元桥43小时更换主梁项目,就是由我校79级道桥专业校友秦大航主持完成的。”同样作为道桥专业领域的专家,在近30年的教学科研生涯中,龙佩恒教授经历并见证了北建大道桥专业的起起落落。

  北京建筑大学道桥专业始建于1950年,学科虽然也遭遇过上世纪60年代五年中断停办、80年代专业教师队伍青黄不接、90年代高等学校专业目录变更调整等种种危机,但一届届北PG电子道桥人还始终坚持着“道桥并重,注重实践”的发展理念,支撑学科发展至今。功夫不负有心人。自1997年首次申报“道路与铁道工程”硕士学位点,到2006年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学科成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在道桥教研室基础上成立了道路桥梁与交通工程系,再到2010年获得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4年厚积而薄发,学校道桥专业的整体水平有了质的提升。

  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现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学科建设始终保持“小而精”、工程实践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在教学育人和科学研究方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发展体系,硕果颇丰。以近五年为例,桥梁学科承担了包含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在内的6项国家级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1项,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EI检索20余篇。同时,取得了包括小半径钢混组合梁桥不中断交通施工工法技术、公路桥梁预防性养护及维修加固策略、城市桥梁抗震加固技术、地铁穿越桥梁施工技术等创新型成果在内的多项业绩。

 

 

  在育人方面,北京建筑大学道桥专业以“为首都建设服务,做北京的道桥建设人才的大摇篮”为历史责任,不断改革教育教学模式,适应教育发展新理念,以满足首都建设不断发展的新需要。学校成立的北京古桥研究院在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老师带队学生参与的课题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科视野,让他们接触到处于领域内前沿的研究成果。

  古桥研究院近期承担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研究提出赵州桥的加固方案。邢台地震后,赵州桥南北桥台出现不同程度的裂隙,加之长期以来受风化和酸雨等的影响,桥面雕刻纹饰也出现了破损,亟待修复。刚接手课题,专业教师便组织一部分研究生对桥体的基本情况进行测绘,将精准的数据资料记录在案。同时,另一部分课题成员就常见的花岗岩、汉白玉等桥体材料的相关特性,有针对性地开展桥体修复材料的研发。目前,方案已从加固、保护、检测三个方面完成撰写并提交主管部门。

  记者从土木学院了解到,北京建筑大学与赵州桥保护项目长期以来保持着密切的合作。上世纪70年代末,著名桥梁工程大师茅以升先生在编写《中国古桥技术史》时,就有学校的教师加入到编写队伍中,参与赵州桥实地考察。后来,随着对赵州桥桥梁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业内关于探索该桥在浅桥基情况下,如何产生桥体横向水平支撑力的疑问提出许多猜测,并进行了大量论证。去年,学校教师参与到《赵州桥志》的编纂,并为该书作序。

 

 

  进入十三五发展新时期,在北京建筑大学“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和“六自由度四联动大型多功能振动台”两个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学校道桥学科将继续围绕京津冀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工作,充分利用市属院校与行业单位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围绕北京城市建设的突出问题展开实用性研究。“道桥学科虽然历史悠久,但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龙佩恒说,“土木学院未来将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教学实践环境,让学生把准行业的时代脉搏,炼就出色的本领能力。”

  

  贡献:科研成果转化为之付出

  在本次北京桥梁博物馆筹建前期展上,中华辉煌悠久的桥文化是展览的一个重要主题。谈起我们国家近些年道桥建设的发展情况,王锐英站在一名研究者的角度,对此有比较深刻的体会。“无论是道桥建设的数量还是规模,我们国家都已位于世界第一的位置,技术水平也绝对名列前茅。”王锐英说。为了适应改革开放政策,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长期以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设施配套成为解决地方经济发展难题的先驱。王锐英谈到,当前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也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沿线国家经贸往来,实现互利共赢,这体现了我们的道桥建设已开始PG赏金女王爆分技巧-赏金女王爆分视频地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此外,经济高速发展背景下国家交通事业谋篇布局的改变为道桥建设提供了PG赏金女王爆分技巧-赏金女王爆分视频的机遇。早期的桥梁建设多是要解决民众生活中跨河跨水的问题,国家确定了乡乡通公路的目标,以实现促发展保民生。改革开放后的桥梁建设突出了交通枢纽等节点立交桥的建设,使北京成为立交桥最多的城市。近些年,特别是北京奥运会之后,城镇化进程中为了解决道路拥堵问题,社会对于快速化立体交通的需求急剧增加,尤其长距离、大跨径桥梁比重显著增加,跨越环境的复杂化、桥梁交通由点向网状化发展、节能环保和景观环境对桥梁美学的要求,极大地促进了桥梁设计、施工能力的不断提升。

  北京建工京精大房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是北京建筑大学的校产企业,在公司承接的众多监理项目中也不乏道路桥梁工程。昌平区未来科技城坐落于温榆河畔,在鲁疃西路和顺平路上各有一座跨河大桥。前者采用钢提篮桥结构,后者采用无锚栓全焊接工艺,工程总造价达7亿元,囊括了雨污水、热力管线、交通照明、环境绿化等市政工程项目,涉及到市政工程施工全部工法。如此庞大复杂的工程自然对施工监理也形成不小挑战。“我们拥有公路工程甲级监理资质,完全有能力胜任这个项目,”公司事业一部经理段金茂介绍说,“两座桥梁项目也分别申报了中国建筑工程钢结构金奖,并有望最终获评。”据段金茂介绍,公司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参加了国家标准《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修编,承担了《建设工程监理合同示范文本》、《建设工程监理规程》等国家、地方有关行业技术、业务管理规定的主编、参编、修编和研讨等工作。京精大房还曾参与到由北京市住建委和市监理协会组织的国务院《建设工程监理条例》(框架)及部令《建设工程监理管理规定》的起草。

 

 

  现代桥梁技术的发展也离不开古桥文化的延续,北京建筑大学对于古桥文化保护和现代桥梁工程建设都做出了贡献。“古代出现的梁桥、拱桥、索桥、浮桥四种结构类型大部分依然保持至今并有所发展,现代的混合梁结构也是融合了上述几种形式的结果。”王锐英介绍说,“像赵州桥蕴含的精妙设计原理,值得当代人好好挖掘。”

  永定河特大桥是长安街西延工程中一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主桥桥型结构为主跨280米的全钢双塔斜拉刚构组合桥,全长621米,是现代建筑科技的结晶、历史人文风貌和时代特性的综合体现。受制于河道西北-东南走向的影响,大桥在设计之初没有选择平衡稳定的传统结构,主桥结构钢塔由一高一矮两座拱门组成,每座拱门的塔柱一前一后交错排布。这样的设计构思不仅适应了复杂的周边环境,而且也蕴含着巨人迈出矫健的步伐跨越首都西大门的寓意。而要做出这样的效果,自然离不开尖端技术手段。依托于建筑信息管理系统(BIM),永定河特大桥借助计算机的计算和图形处理能力, 将模型数据处理与整合、工程信息的挂接、管理及模拟仿真等超大计算量的工作依托计算机系统软件完成。项目工作人员可以在桥梁设计、施工、监理等过程中根据需要随时修改建设方案,并能够实现各环节的有序串联,系统会自动将与改动相关的部分进行及时更新。古桥结构与现代桥梁工艺的完美融合也让永定河特大桥体现出北京的活力、长安街的底蕴、永定河的胸怀,其建成后也必将成为北京城市的新地标。

 

 

  桥不仅是道路,更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当前,关于古桥保护的立法和历史价值评定标准尚未明确。除了坐落于园林、寺庙、宫殿以及部分历史文化名桥得到了文保单位、专职机构的保护外,还有很多的古桥没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北京建筑大学希望借助此次筹建桥梁博物馆的契机,引起人们的关注,促进相关法律法规出台,明确权责。这也是一代建筑工匠对于文化继承和传播义不容辞的责任。

  本次展览结束后,北京建筑大学还将持续深入推进北京桥梁博物馆筹建项目,着力打造北京桥梁历史信息基础平台。通过研制北京古桥数据库和展示平台,基于北京地图,实现对北京桥梁的数字化展示。未来,当我们经过一座座桥梁时,完全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了解它的风云沧桑,知会它的风情冷暖。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