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 供稿:张紫阳、杨颖 摄影:杨颖、李卓伦 审核:冯宏岳 发布时间:2024-10-29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4年10月13日,北京市教委“中国海绵城市”国情教育项目接近尾声,结业仪式在我校西城校区举行。副校长李俊奇、环能学院宫永伟教授、环能学院张晓然教授、国交处副处长赵曦参加。结业仪式由张晓然主持。张晓然带领大家观看了培训营的精彩短片,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依次上台,就课程学习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分享,纷纷表示通过本项目课程培训受益匪浅,希望能有机会再一次进行学习。李俊奇和赵曦为完成课程培训的长期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李俊奇总结了该培训项目的整体效果,并对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及展现的学习热情给予了高度评价,从专业角度深入剖析了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趋势,并为留学生学员送上了期望。
结业仪式结束后,留学生们在宫永伟教授的带领下,开展项目最后一场(第10场)主题活动—中国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建设实践成果: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前往通州的城市绿心公园开展实践活动,让留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海绵城市建设的实际应用与成效。城市绿心公园作为城市副中心的典型海绵城市建设典型案例,其设计理念先进,建设成果显著。公园内设置了多种类型的海绵设施,包括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及雨水花园等,这些设施在有效应对城市内涝、提升水质、增加城市绿地面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宫永伟教授带领留学生们通过现场讲授,详尽剖析了城市绿心公园所采用的海绵设施类型、设计理念、工作原理及实施成效。通过展示透水铺装的铺设特点,让学员们深刻理解透水铺装的设计原理,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并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能够有效收集雨水并促其下渗,减少地表径流,从而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下沉式绿地则通过降低地面高度,增加雨水滞留时间,使雨水得以充分下渗,同时减少地表径流,提升水质。生物滞留设施及雨水花园则通过种植本土植物,增加城市绿地面积,促进生态循环等。在讲解过程中,留学生们不时提出具有深度和专业性的问题,如城市绿心公园内海绵设施的维护与管理等。面对这些问题,老师耐心解答,不仅详细阐述了公园内各项设施的运行维护措施,还着重介绍了城市绿心公园内海绵设施的特色与亮点,展现了其在生态、景观与功能上的多重优势。
随着第10场主题活动的圆满结束,2024年度“中国海绵城市”国情教育项目划上了圆满的句号。通过涵盖十个主题的十场系统培训,留学生在参加了系统的理论讲授、主题讲座、实践调研后,深入了解了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政策与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实践、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评价、运维全过程核心要点。通过该项目的开展,树立中国特色城市雨水管理品牌,让世界感知一个积极开放、文明互鉴、充满智慧、热爱自然的中国,让世界各国人民民心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