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通识大讲堂总第四十四讲:简述中国古代屋木画的时代特征

部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供稿:王玥然 审核:秦红岭 周坤朋 发布时间:2025-04-2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5年4月20日,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通识大讲堂”第四十四讲在大兴校区举行。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怡涛应邀作题为“简述中国古代屋木画的时代特征”的专题讲座,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教授秦红岭主持。讲座吸引了线上线下400余名师生共同聆听与交流。

讲座伊始,徐怡涛教授从两宋时期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结合宋代艺术与建筑的整体特征,深入阐释了中国古代屋木画的时代背景与艺术起源。

在讲座中,徐教授系统梳理了宋代绘画与屋木画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以及山西繁峙岩山寺文殊殿壁画等经典作品为例,详尽解析了宋代绘画的技法、构图形制及其演变路径。他指出,《清明上河图》生动呈现了北宋都市百姓的生活百态,包括商贾往来、行人匆匆、船夫劳作等,展现出与屋木画中日常生活描绘之间的高度契合;《千里江山图》虽以山水为主,却巧妙点缀楼阁庭院,体现了建筑在绘画构图中的重要性。相较而言,屋木画则以宫殿、屋宇、亭台楼阁等建筑为核心题材,同时融合人物与器物,形成与建筑空间相互呼应的艺术表达。

徐怡涛教授进一步指出,屋木画在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与艺术风格的演变。五代至北宋时期是屋木画发展的高峰,彼时画家多兼具绘画与建筑素养,作品中建筑形体严谨、比例精准,斗拱等构件刻画细致入微,整体画面富有空间感与结构美感。进入南宋、金元时期,屋木画艺术逐渐走向下行通道。此阶段画家对建筑结构的理解逐渐弱化,画面中建筑形体开始失准,构件比例失衡、形制错误频现,整体画面趋于呆板与刻板,缺乏前期作品的生动与精准。至明清时期,屋木画艺术进一步衰退。建筑描绘愈发草率,细部处理粗糙,复杂的斗拱结构几近消失,画面多表现为程式化与符号化,艺术性和建筑学价值均明显下降。

讲座最后,主持人秦红岭教授总结指出,徐怡涛教授整场讲座深入浅出,史论结合,既有对图像材料的严谨辨析,也有对绘画风格演变的生动阐述,带领同学们走近这一兼具艺术价值与史料价值的独特画作类型。正如讲座所呈现的,屋木画不仅展现了画家的精湛技艺,更以可视化的方式凝结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与美学观念,是传统文化多重意涵的集中体现。

编辑:陈欣欣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