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党员发展对象探访高君宇烈士墓

部门: 供稿:杨举 审核:何立新 发布时间:2025-04-07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4月4日,在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的精心安排下,学院组织23期党员发展对象前往陶然亭公园开展党性实践教育活动,于清明节之际,探访高君宇烈士墓,追忆革命时期烈士们的崇高的理想和忠贞的爱情,对青年学生进行价值观和爱情观教育。活动由学院专职组织员杨举领队。

师生在高君宇与石评梅雕塑前合影留念

杨老师首先带领同学们来到高君宇墓缅怀先烈,并了解高君宇与石评梅的爱情故事。高君宇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参与五四运动,并担任过李大钊的助手。他的妻子石评梅是民国时期著名女作家,两人相识于北京,高君宇对石评梅一见倾心,两人逐渐相知相爱。然而,高君宇因长期劳累,于1925年突发疾病去世,年仅29岁。石评梅悲痛欲绝,将他的骨灰安葬于北京陶然亭,并亲手题写墓碑。

在高君宇与石评梅双人塑像旁,杨老师带领同学们朗诵石评梅所写的《墓畔哀歌》,并详细的讲解了这首诗歌中所蕴含的极致的哀婉和生死相隔的永恒之痛。这首诗不仅是悼亡,更是石评梅对高君宇“生未成婚,死而并葬”誓言的兑现。三年后,她病逝葬于陶然亭高君宇墓旁,真正实现了“灵魂依傍孤坟”的夙愿。

随后,同学们一同前往慈悲庵。慈悲庵是北京陶然亭公园内的一处重要历史古迹,始建于元代,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它是中国近代革命活动的重要遗址,更因与中国近代革命历史的紧密联系而具有重要的红色文化意义。

在20世纪初,它曾是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秘密活动的场所,见证了重要的革命历程。1920年,李大钊与邓中夏、高君宇等在此组织“少年中国学会”活动,探讨马克思主义和救国道路。毛泽东曾在慈悲庵与辅仁学社(进步学生团体)成员会面,讨论湖南的“驱张(敬尧)运动”。此外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如张国焘、邓中夏)也曾在此秘密集会。这里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与进步青年的重要联络点。

高君宇与石评梅的革命爱情折射出五四运动后知识青年的理想、挣扎与牺牲,反映了五四一代青年在个人幸福与国家命运之间的艰难抉择。高君宇选择为革命献身,石评梅则用文字呐喊。他们的爱情因时代洪流而充满遗憾,却也因共同的理想而升华。慈悲庵不仅是古建筑,更是中国近代革命史的见证者。它的存在提醒人们:今天的中国,正是由百年前这些先驱者的奋斗而来。

活动结束后,建筑学院党员发展对象彭玥激动地说到:“此次活动,让我们明白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功利,真正的价值在于为理想奋斗,要有更高的追求。重塑爱情观,真正的爱情是精神的共鸣,是灵魂的契合要追求真诚,平等,积极向上的爱情。增强历史责任感,青年人应该不忘历史,砥砺前行,追求生命的深度。”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