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 供稿:土木学院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4-09-12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他是青年教师
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革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他是科研尖兵
潜心服务城市地下工程建设
研发地下结构减震控制与性能提升技术
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学术成果直接指导北京等地
城市地铁车站结构抗震设计
他是土木学院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
马超
人物名片
马超
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国家级人才项目青年学者
现任地下工程系副主任,兼任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工程风险与保险研究分会理事、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基础设施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为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Resilience青年编委。主要从事岩土塑性力学与城市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获2017年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扎根一线 培养“三师”人才
马超坚持奋战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秉承学校“立德树人、开放创新”的办学理念,切实把一流专业教育作为规划师、建筑师和工程师人才培养的基本任务。
他主讲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5门、研究生课程2门,累计课堂教学工作量达900余学时,覆盖1000余人次;结合城市地下工程方向人才培养目标,革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持续推进思政建设;作为核心成员参与的“创新实践型土木工程专业育人团队”获2021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称号,参与完成校级教研项目2项,指导本科生获评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3篇。
开展班级团日活动
此外,马超还担任土217班与土实221班班主任期间,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认真观察学生的表现,洞悉学生的思想动态,定期与学生交流谈心,鼓励并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与目标追求,鼓励与指导本科生积极参与学科和科技类竞赛。土217班8人保送/考取哈尔滨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研究生,马超被评为2023年度学校本科生优秀班主任。
厚植情怀 激发创新精神
马超积极构建因人而异的培养模式,尊重学生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制定多元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厚植家国情怀,培养科学精神与工匠精神。
带领学生参加斯维尔杯BIM-CIM创新大赛
例如,结合开展的科研课题与工程实践项目,他着力锤炼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创造条件让研究生参加学术会议,以利于动态追踪最新研究成果,鼓励学生拓展自己的研究方向,3名研究生获批校级硕士研究生创新项目;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2名研究生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参与了学校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百团行动计划”。
带领学生参加专业认识实习
截止目前,马超已培养硕士毕业生5名,其中1人获北京市优秀研究生毕业生,获评校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3篇。
潜心研究 服务城市地下工程建设
围绕当前韧性城市建设国家需求,面向学科发展前沿,马超主要从事岩土塑性力学与城市地下工程防灾减灾方面的研究,建立岩土材料的静/动力三维弹塑性本构模型,完善与发展城市地下结构地震破坏模拟方法,提出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指标与评价方法,研发一系列地下结构减震控制与性能提升技术,为地下结构抗震韧性提升提供了技术保障。
指导材料力学性能试验
指导城市地下工程结构振动台试验
实际工程勘察
他重视科研成果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出的地下结构抗震性能评价方法与减震控制技术,直接用于指导北京、深圳、长春等城市地铁车站结构的抗震设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7项,在本领域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项,登记软件著作权2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青年人才项目。
从教感言
教育不仅向学生传递学识、讲授方法,更需要同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做有道德情操的有为青年。当看到学生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奖、保研、找到理想的工作等等,那是一名高校教师最值得自豪的时刻。
编辑:任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