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何以古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文脉传承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部门: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供稿:周坤朋 审核:秦红岭 发布时间:2024-10-2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4年10月19日,PG电子文化论坛(2024·秋)——“何以古都: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文脉传承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御骊酒店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旨在系统总结过去十年北京老城保护的成就与经验,深入探讨如何在新时代推动老城保护与文脉延续,推动北京老城整体性与系统性保护工作。百余名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老城保护志愿者以及研究生线上线下共同参会,学术氛围浓厚、讨论深入。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部长魏楚元代表学校对各位专家学者莅临表示欢迎和感谢。他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及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的基本概况和办学特色,指出会议围绕北京古都文化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展开研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助力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扬。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秦红岭教授主持了研讨会。在《城脉:北京三条文化带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研究》新书发布环节,她介绍了新书编撰的目的和基本框架,指出该书是北京建筑文化研究中心2023年度研究论丛,也是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三条文化带历史文化价值和整体保护利用问题的学术论丛。相信这些研究成果将助力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发展,为北京“三条文化带”保护利用决策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论坛主题报告环节,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原北京市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孔繁峙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法教席”主持人、中央民族大学王云霞特聘教授,北京古都学会会长、北京社科院原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岗研究员,北京市地方志原办公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谭烈飞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张佰明副教授,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副院长张曼副教授,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任超教师等八位专家做主题报告。

北京市文物局原局长孔繁峙研究员做《实施"老城整体保护"有待化解的几个问题》专题报告,他指出,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老城整体保护十周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十年来落实老城整体保护的工作和经验,尤其是要如实分析当前老城整体保护面临的诸多问题。如对老城整体保护的概念理解上仍存在不同的认识和观点,还有待于我们认识观念上的统一;老城内多年来形成的现代化建筑改变了老城传统的历史建筑景观,使老城传统的历史风貌无法整体展现等问题,还有待我们今后在落实老城整体保护工作中如实面对并认真加以研究和解决。最后他指出,中轴线申遗成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总结和借鉴中轴线保护的成功经验,对推动老城整体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北京市地方志办公室原副主任谭烈飞研究员做了《北京中轴线与叠加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利用》专题报告,探讨了中轴线与故宫、天坛、相关水系的关系。他指出,天坛、故宫、万宁桥(澄清上闸)等几处世界遗产与中轴线交织在一起,既有文化的共同之处,也有其独具的文化特色,更为重要的是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传承中有相互依存的特点。随着北京中轴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可以在传承、利用上相互借鉴、相互依存、各美其美。

中央民族大学王云霞教授做《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专题报告,她围绕“名城体系与文物保护体系之间的关系”“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与国务院‘三名条例’的关系”以及“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与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关系”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她认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有益实践,应当以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契机,整合政府与社会力量,加快各种遗产要素之间的协同保护、利用与传承。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王岗研究员做《元大都与明北京中轴线比较研究》专题报告,他追溯了北京中轴线的形成根源和发展变迁,重点比较了元大都与明北京中轴线的异同。他认为都城中轴线概念出现当以《周礼·考工记》的问世为标志。元朝在建造大都城时,其规划模式集中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理想,并加入了当时人们对宇宙和社会关系的深刻思考。明成祖在重新设置北京都城时,一方面恢复了元大都中轴线的主体框架,仍然把钟鼓楼作为中轴线的最北端;另一方面则承袭了明南京中轴线的一些设置,使北京中轴线变得更加完善。

北京师范大学张佰明副教授做《北京会馆映中轴:央地文化的互动与交融》专题报告,他指出,会馆建筑与北京中轴线主体建筑几乎同步创建,规模庞大。在布局上会馆呈现出位列两侧、拱卫中轴的特点,高度集中于北京外城西南区域,成为京城名副其实的文化高地。在运作上,会馆体现央地协同强化中轴的特点,通过同乡京官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维护国家中枢的权威地位。在文脉传承上,会馆在长期发展中按自身逻辑自觉传承文化脉络,在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形成中辉映中轴。

神奇建筑研究室主持建筑师朱起鹏做《中轴线申遗,让一座古庙重新被看见》专题报告。他讲述了北京中轴线的最北端的一座承载着无数寻常记忆的普通庙宇——宏恩观。2012年朱起鹏便开始关注和研究宏恩观的变迁和历史。2023年,他受邀策划关于宏恩的展览,借此重新叙述了这座庙宇的变迁。基于场所的矛盾性,他们建构了一套植根于场地的观看关系,展览的动线比照殿堂内传统的朝拜路径,并模仿传统的庙宇家具为大殿设计了一套展陈装置,令其形成了具有历史空间经验的叙事场域,殿内各物重新成为了叙述的主体。

北京建筑大学张曼副教授做《以价值为核心的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德胜门内大街案例分享》专题报告,她分享了团队开展的德胜门内大街保护与复兴工作。该案例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采用系统的方法,基于价值保护核心理念,全面协调了整治过程中的社会、业态、文化、空间、景观、交通等多维关系,创新性地提出适应北京老城保护更新需求的“强约束条件下的四类十二项全要素街道空间更新策略”,将德胜门内大街重塑成一个“静谧安宁、邻里和谐、古都风韵、绿色健康”的空间载体,为其他城市的老城保护与更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北京建筑大学任超教师做《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    立法中的基本问题》专题报告,他指出,已经被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法》的起草和制定将是完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的重要措施。针对该项法律,他提出了若干立法建议,如内容不宜过于细致,以保持其他相关法律的有效性;推荐采用“基本法”模式,确保与现行法律一致;增加“历史城区”等规范概念,以细化保护措施;在适当时机再提请审议,以避免对其他法规的影响。  

最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汤羽扬教授从五个方面对论坛进行了总结评述。第一,北京虽有42年名城保护史,但老城保护尚在起步中,任重道远,需要全社会、管理层和专业人士凝聚共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认知。第二,北京“旧城”名称转变为“老城”,代表着保护理念的转变。“老城”保护范围进一步扩大,且更强调整体性保护,包括空间的整体、历史层级的整体、文化脉络的整体。第三,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点,需要在保护中深入挖掘和认知价值,并保护好传统的工匠技艺,把传承意识带给社会公众。第四,没有一把尺子或一个标准,能够涵盖文物建筑、历史建筑、传统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依靠法律法规的分层、分级来实现。第五,保护机制和公众意识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底板和基本保证,北京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需要关注公众参与和部门协同。

本次研讨会总结过去十年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成就与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北京老城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提出更具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助力北京老城整体保护与文脉传承。

编辑:任敏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