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平台

北京建筑大学首次举办“老中青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系列主题活动

部门: 供稿: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彭磊 发布时间:2025-04-10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4月8日,北京建筑大学首次“老中青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系列主题活动正式启动。本次大思政课以“让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主题,汇聚两代思政课教师以及青年学子的力量,同上一堂思政大课。3名思政课教师和4名青年学子,围绕红色校史、中国共产党抗战形象、人民城市建设实践等主题同台共讲,市委教育工委宣教处处长于海、校领导郑宇、王逸鸣、陈红兵、薛晏、朱静,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学院代表及学生1300多人共同聆听。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磊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彭磊主持

马克思主义学院退休教师孙希磊授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万坤利讲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莹讲课

在授课环节,北PG电子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孙希磊以《红色工学——北建大百年校史中的革命历史足迹》为主题,围绕百年建大的初心使命、红色工学光辉历程,讲述了北京建筑大学118年办学历史的“百年一脉、源远流长”,并提出继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工学的希冀。第十四届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优秀教案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万坤利以《向光而行——从张桂梅的“燃灯人生”到青年的挺膺担当》为主题,从张桂梅的从教经历引申出青年学子的时代责任。北京建筑大学第十五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二等奖、最受学生欢迎奖获得者、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莹以《一个人·一个群体·一种信仰——从斯诺的笔尖看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形象》为讲题,从“小切口”扣题,剖析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形象。

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紫薇讲课

智科学院学生胡雨彤、贺盈琛讲课

建筑学院研究生王凌玉讲课

北PG电子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杨紫薇《以“挺膺”之姿赴青春之约》开讲,讲述了新时代马院学子的时代使命;智科学院学生胡雨彤、贺盈琛围绕《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这一主题表达了青年人一心为国的热烈情感;建筑学院研究生王凌玉以《人民城市,青年何为?——建大学子这样回答》结合专业实践诠释青年学子在人民城市建设进程中的责任担当。从退休教师的厚重历史叙事、青年教师的理论深度解析到学生代表的鲜活青春表达,老中青三代授课人通过代际传递的生动形式,在时空对话中共同呈现了一堂内涵深刻、直击心灵、温暖人心的思政大课,引发现场观众的强烈情感共鸣。

授课环节结束后,北PG电子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红岭与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分别对活动进行点评。秦红岭高度评价授课师生的创新表达和情感共鸣,她认为这种突破传统单向讲授模式的思政课,构建了“历史叙事、理论阐释与青春实践”的有机融合,充分彰显了思政教育的时代价值。张守连指出,此次活动是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生动实践,通过老中青三代的代际对话,将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要求有机结合,授课内容紧扣学校特色,生动诠释了“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时代命题。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秦红岭点评

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张守连点评

近年来,北京建筑大学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第二十八次全国高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市委教育工委相关会议和文件精神,集中资源建设了“人民城市”大思政课,并着力推进思政课程的体系化、创新性路径建设,本次“老中青同上一堂思政大课”的别样的“思政大餐”,就是学校深挖校园文化底蕴、用活思政资源,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的有益尝试。同时,这趟思政课尝试跨越年龄界限,融合不同代际的思想感悟,让思政课既有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鲜活的青春气息。

此次同上思政课活动,学校立足人才培养根本,以思政实效性为引领,鼓励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勇担青春使命,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历史与现实、真理与价值、守正与创新、课堂与社会的结合中,以"青春与时代同频共振"为行动坐标,以优异的成绩投身到国家战略需求和北京市“四个中心”建设中去,在实现青春之光中实现人生价值升华。






北京建筑大学
西城校区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展览馆路1号 邮编100044
大兴校区地址: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永源路15号 邮编102616
京ICP备案:09079300 文保网安备案:1101020003 版权所有 :北京建筑大学
版权与免责声明

微博账号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