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 供稿:王硕 审核:丁帅 黄兴 发布时间:2025-02-21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2025年寒假期间,北京建筑大学先后选派93人次学生赴13个国家和地区的14所大学参加“筑梦·远航”世界一流大学寒假学术交流项目。这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专题讲座、国际会议、社会调研、参观实践、人文体验等多种形式,拓宽了国际视野,体验了先进教育资源,领略了多元文化的魅力,了解了海外前沿科研学术成果,收获了宝贵学习和成长经验。
本次寒假境外交流项目涉及的高校包括美国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汉阳大学、突尼斯莫纳斯提尔大学、中国香港大学、中国澳门大学等国(境)外知名大学。
以下是学生们分享的境外学习交流体验,让我们与这些踏上“远航”路的同学们一同去探索别样的世界,找寻与众不同的自我!
1.建筑学院-苏爽(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项目)
此次交流学习,让我深入了解了新加坡在建筑领域的独特理念、政策与实践,收获颇丰。在五天的课程学习中,新加坡国立大学的老师们对新加坡建筑领域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从城市规划体系到建筑设计细节,从可持续发展策略到历史建筑保护,均展现出新加坡在建筑领域的先进理念和创新实践。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我将借鉴相关成功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为中国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土木学院-陈冠豪(赴英国参加剑桥大学“剑桥领航计划”)
我参加了为期14天的英国剑桥寒假学习项目。剑桥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深受启发,教授们讲授了丰富的通识课和专业课,参观国王学院、三一学院等著名学院更让我感受到世界顶尖学府的魅力。此次项目不仅提升了我的英语水平,还让我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拓宽了国际视野,增强了跨文化交流能力。这段经历激励我未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是一段珍贵的回忆。
3.环能学院-宁歆宇(赴美国参加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项目)
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纽约联合国总部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WIMUN NY 2025),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模拟联合国活动,收获颇丰。从前期精心撰写代表联合国立场文件,到抵达会场后迅速融入集团,开启议案撰写、正式辩论、非正式辩论直至投票表决,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紧张而有序。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代表们一同为议题出谋划策,感受着青年对于这个时代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地球村”活动中,我们用心展示着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感谢学校给予的这次宝贵机会,让我在模联的舞台上,收获了知识、友谊与成长。这将是我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也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继续关注国际事务,积极参与文化交流,努力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美好的世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4.智科学院-杨敩翀(赴新加坡参加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项目)
在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项目的过程中,我感触颇深。教授首先为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课程建立了一个知识体系,之后循序渐进的对知识体系进行填充完善,虽然课程节奏快,但条理清晰,学习过程中我受益匪浅。这些知识都是在python的基础上发展的,教授对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模型讲解十分详细。最后我与其他同学共同完成了人口预测的大作业,内容为预测2030、2050年新加坡与中国人口数量,这个大作业和此前的学习内容契合度很高,很有意义和挑战性。本次访学让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还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5.经管学院-曹曦(赴意大利参加米兰理工大学“设计思维与创新”项目)
我参加了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学院的“设计思维与创新”项目。在为期两周的课程中,我与来自国内近10所高校的学子共同组成团队,围绕"历史街区活化与数字化设计"主题展开实践。米兰理工的教授通过沉浸式授课,带领我们走访布雷拉艺术区、斯福尔扎城堡等历史地标,结合3D扫描与参数化建模技术,探索传统空间与现代功能的融合路径。项目期间,米兰理工开放的学术氛围让我受益匪浅,从意式咖啡文化中的社交哲学到欧洲可持续设计的前沿理念,每一场跨文化对话都拓宽了我的专业认知。此次交流不仅提升了我的数字化设计力,更让我体会到建筑学科的国际性与包容性。感谢学校搭建的优质平台,这段经历将激励我在未来的学习中,以更开放的视野探寻传统与现代的共生之道。
6.测绘学院-高天伊(赴韩国参加汉阳大学寒假交流学习项目)
在韩国汉阳大学为期两周的寒假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上午的K-pop舞蹈课程充满活力,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我不仅学习了韩国流行舞蹈,还结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伙伴,深入体验了韩国流行文化。下午的Digital Design Studio课程则带来了全新挑战。全英文授课起初让我有些不适应,但通过努力,我逐渐掌握了使用Grasshopper进行3D建模、Scaniverse扫描模型以及Twinmotion制作全景视频的技能,最终完成了3D Vista VR作品。这门课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技能,还让我积累了相关领域的英语词汇。此外,这个项目为我们搭建了独特的国际交流平台,从韩国到匈牙利、澳大利亚,我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段经历不仅让我在专业上有所进步,更拓宽了我的国际视野,培养了跨文化交流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机电学院-曹景枰(赴德国参加柏林工业大学“德国制造与工业4.0”项目)
这个寒假,我踏上了前往柏林的游学之旅,深入探访德国工业4.0的前沿阵地。漫步在勃兰登堡门下,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在参观柏林工业大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这所高校在工业4.0领域的领先地位。校园内现代化的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展示了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等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通过与教授和同学的交流,我了解到柏林工业大学不仅注重理论研究,还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工程师。这次柏林之行,不仅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更让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新的思考。我意识到,在工业4.0时代,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自身技能,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将带着这份收获,继续前行,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
8.理学院-笪笑寒(赴美国参加哈佛大学“机器学习、数据挖掘与人工智能”项目)
这次项目为我提供了拓宽国际眼界的机会,让我有机会跳出国内视角展望国际。纯英语授课环境令我更具体的意识到到自身英语综合能力的差距。短短几天课程中,我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人工智能专业、基础原理和运作原理,以及一些简单的算法和筛选运行方式。此外我们参观了各类博物馆,体会西方文化所带来的不一样的震撼,在波士顿博物馆里近距离欣赏莫奈真迹时所感受到的身临其境、在哈佛博物馆里领略各种钻石矿石时所感受到的光彩夺目、在参观波士顿州政府时所感到的庄重久远。这些都让我对这个此前从未近距离接触的国家产生了进一步了解,我受益匪浅。
9.人文学院-于理同(赴香港参加香港大学法学与公共政策项目)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香港大学法学与公共政策主题研修项目。作为普通法体系与国际化治理的实践地,香港独特的学术氛围让我对法律与公共政策的互动关系有了更深理解。课程以公共事务管理入手,带领我们深入了解了香港本地的政府管理体制;又从香港法律和国际法角度切入,引导我们探讨法律文本背后的价值平衡,让我直观感受到法律实施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课程尾声阶段,我们进行了结业专案报告。我们运用所学,将香港与内地法律条文进行对比研究,研究与汇报成果受到了港大教授一致好评,并以小组第一的成绩圆满结束了本次研修项目。这段学习旅程不仅让我扩大了香港以及国际法学及公共政策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建立起在复杂现实中保持理性思考的自觉,这或许是对法律人最珍贵的馈赠。
10.未来建筑技术学院-贺世宁(赴美国参加新青年“青年使者赴美交流项目”)
寒假期间,我参加了青年使者赴美交流项目,在寄宿家庭的住宿体验,使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本土文化,了解美国人民关于婚姻、教育、工作与生活的看法。期间我与当地的学生及教师进行交流学习,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增长了才干。我们参观了当地的消防局和警察局,深入了解消防员出警机制,加深了我对不同国度社会的理解。同时也在全英语环境中提升了英语口语水平。
11.建筑学院-贾云婷(赴突尼斯参加一带一路”国际青年英才之魅力北非“中-突”文化交流大使项目)
我在项目期间参观了突尼斯的城堡、码头、老城、艾尔-杰姆斗兽场、学校、环保协会、美术馆、博物馆、饭店、失能儿童救助中心、橄榄油加工工厂、陶器制作工坊、蓝白小镇等地。参加了莫纳斯提尔省省长欢迎团组仪式。我遇到了许多国内外可爱的同学和亲切的老师,我在向突尼斯师生赠送具有中国特色的小礼物的同时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在了解突尼斯文化的同时也将中国文化传播给她们,尽我所能地为中突文化在交流互鉴中繁荣、促进世界文明和平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12.土木学院-张可馨(赴澳大利亚参加悉尼大学商务沟通与领导力项目)
初到悉尼,我被这座城市的美丽和活力深深吸引。蓝天白云下,海港大桥与歌剧院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的画卷。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悉尼的多元文化氛围让我倍感新奇和兴奋。课堂上,教授们严谨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让我对课堂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次的经历让我在学术上更深入了解当地的教学模式及授课内容,悉尼的美丽风光、深厚文化和热情人民,都让我难以忘怀。
13.建筑学院-王盛楠(赴日本参加早稻田大学建筑、环境与城市规划项目)
在东京的七天游学如同一场平行时空的相遇,有专业知识的收获也有和伙伴们的难忘体验。踏入早稻田大学,大隈讲堂在晨光中肃穆矗立,建筑与城市规划课程中,教授以东京城市脉络和日本社会文化向我们介绍了从不同视角了解东京的方法,剖析了街道和建筑的设计哲学,课堂上同学们和老师的问答交流与随后几天的实地考察严谨交织,让我深刻体会到课堂知识和自身实践体验交汇的意义。
14.土木学院-张骋舆(赴新加坡参加南洋理工大学城规、建筑设计与土木工程项目)
在大学生活的尾声,我有幸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参与了一次为期五天的访学之旅。这次访学以城规、建筑设计与土木工程为主题,不仅为我提供了与国际一流学府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更是一次知识与视野的双重拓展。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为我们带来的一场关于绿色低碳建筑的精彩讲座,分享了如何通过创新的设计理念与技术手段,助力建筑行业走向净零碳的未来。在中建南洋公司的展览区,我们围绕着一座精心制作的城市模型驻足观赏。这座微缩的城市仿佛是一个未来建筑的缩影,每一寸设计与每一项技术背后都蕴含着深刻的绿色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