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 供稿:张曼 审核:秦立富 王万鹏 周理安 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2-15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依托学校深耕新街口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城市更新工作20余年的经验积累以及全专业的人员配置,自2023年9月签约以来,新街口街道责任规划师张曼团队努力搭建街道与居民、政府及设计单位沟通的桥梁,成为规划的组织者、协调者和引导者,积极起到联结政府、公众、社区以及社区组织等多元主体的作用。
2024年,在新街口责任规划师的技术支持及指导下,一些列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城市更新实践,重塑社区肌理。从全龄友好到文化街区复兴,从适老化改造到绿色低碳,以“针灸式更新”破解治理难题,用“共治共享”凝聚社区共识,书写了老城焕新的生动篇章。
“吾老·新街”有温度的适老化改造
作为“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北草厂社区,以“一条街、一条心、益起来”为理念,综合打造“吾老·新街”项目,形成全龄共享的养老生活圈,重点打造适老化通行体系与共享空间。改造中增设适老化坡道,采用防滑耐磨材质并配双扶手;优化座椅等公服设施,助力老年人起坐休憩,多维度构建“五分钟无障碍圈层”。改造后,老设施使用率达92%,真正以“小细节”托起“大幸福”。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垃圾场蝶变低碳创园“微整治”破题“大民生”
富国里小区北部的大件垃圾场位于公安部和国管局两个小区的居民楼之间,产权关系错综复杂。居民对改善垃圾场环境的呼声不断,但由于各产权单位在改造规划、资金投入以及后续管理等方面难以达成共识,改造计划屡屡搁置。面对这一现状,新街口街道决定将其列为重点整治对象,开启了从垃圾场到低碳创园的“焕新之路”。街道依托责任规划师的专业力量,结合周边老年居民人口较多的特性,在设计过程中,始终将安全性与舒适性置于首位,充分考虑老年居民的行动特点和使用需求,最终确定低碳环保的空间主题,将垃圾场改造为一个集垃圾分类科普宣传、再生资源利用知识普及于一体的多功能公共空间。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冠馨小筑”健康快乐的“成长乐园”
“冠馨小筑”位于冠英园西区22号楼南侧,因中心一处燃气站占据大部分空间,利用率极低。2024年上半年,经过社区及责任规划师共同努力,共收集到约970条有效意见,入户走访约290条,充分将居民的想法与需求融入改造规划之中,最以“儿童友好”为改造主题,保留场地原有植被,融入低干预的生态设计,打造出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青少年的多功能活动区域。通过运动设施、互动景观及趣味铺装,将空间转化为承载城市记忆与儿童成长的乐园。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又见桃园” 党建引领绘锦绣新景
前桃园胡同全长240米,以为社区居民服务为宗旨,再现历史街区,重塑街区公园,赋能“三站合一”,共建全龄友好,用文化可视化的方式,由内向外滋养社区居民文化自信心。同时,深入贯彻北京市建设花园城市的规划目标,“植绿护绿”,以街区为画布,以民意为颜色,共同绘就治理新篇章。
更新前后变化
更新前后变化
“文博之美”西四北六条无围墙博物馆
西四北六条胡同历史悠久,可追溯至元代,全长495米,完整保留着老北京的古朴风貌,居住着210户居民,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名人故居隐匿其中,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独特民俗风情。责师团队提出以“无围墙博物馆”理念,打破传统博物馆物理界限,使文化遗产展示不囿于固定建筑和围墙,将展览、活动、教育等以更开放方式延伸到社区,把文化内涵融入胡同环境,让居民与游客感受历史温度、体验文化魅力,深耕胡同魅力的可接近性、互动性和持续性,使其成为一座没有阻隔的鲜活博物馆。
新街口街道的城市更新实践是真真切切的居民“家门口”的改变,新街口街道的责任规划师的“精准把脉”,以“需求清单”替代“任务清单”,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用“空间产品”化解治理顽疾。将历史记忆转化为社区居民认同的情感纽带。是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小微型、渐进式的更新的范例,也是强调党建引领,社区精细治理、完善公众参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创新,新街口责师团队会继续扎实推进新街口片区老旧改工作,破题城市更新,助力居民幸福感“旧地升温”,用“人民设计”诠释好“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永恒命题。让改变发生,让幸福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