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 供稿:任敏 审核:魏楚元 发布时间:2025-01-08 阅读次数:
字号大小
他毕业于北京建筑大学
22岁走上职业建筑师之路
32岁主持设计北京国际金融大厦
一举成名
从摩洛哥国家体育中心游泳馆
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
北京世园会国际馆到杭州奥体中心游泳馆
……
他的建筑作品
从北京走向全球,惊艳世界!
他是职业建筑师
胡越
42岁时已成为
最年轻的“全国勘察设计大师”
深耕建筑行业38年
斩获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
梁思成建筑奖等多个重磅奖项荣誉
将近60岁时,他回归母校,成为一名高校教授。转型,只为寻求更大的突破,更广的跨越!
在职业转型中寻求突破
贯通的天桥,将四栋办公楼连为一体,中央大厅宽敞明亮,钻石锥顶闪耀夺目,中式格栅图案玻璃窗雅致……高楼林立的长安街上,北京国际金融大厦是一道靓丽的风景,2001年,它成功走入北京申奥大片,向世界展示北京古老与现代交融的形象。
北京国际金融大厦实景图
这栋建筑由胡越主持设计,是他的成名之作。
喜欢绘画的胡越,年少时就立志成为建筑师。高中毕业,他考上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北京建筑大学前身)建筑系,在这里打下扎实的基础,毕业后顺利进入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
1996年,32岁的胡越成为北京国际金融大厦主持设计师。第一次担纲长安街上的重大项目,他克服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挑战,提出了具有中国传统图案的铝合金窗式幕墙和点式连接钻石型玻璃锥顶技术的方案,在当时具有独创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以此为起点,胡越及其工作室的打造一个又一个高质量精品之作,进入公众视野: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
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
2019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
妫河建筑创意区综合管理用房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国内首个按NBA标准建造的综合体育馆,既能满足奥运赛事需求,又能面向公众提供出色的运营服务,人气爆棚;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9米高的无柱大空间,掩藏于反坡屋顶之下,视觉张力拉满;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国际馆,94把大花伞簇拥而立,构成一片“花海”,浪漫唯美;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独特的流线造型组合成双馆连体建筑,犹如蹁跹的蝴蝶,振翅欲飞……
从业30多年,胡越设计出大量优秀建筑作品,职业生涯不断精进,2006年,获评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成为当选者中最年轻的一位。同年,42岁的他开始在清华读博,聚焦建筑设计方法研究,系统研究设计流程及其对设计变革的影响,并将之应用于工程实践,5年后,历经体力脑力的双重挑战,顺利拿下博士学位。
胡越在北PG电子办公室
将近花甲之年,胡越向自己再度发起挑战,回归母校北PG电子,成为一名全职教授。谈及转型动因,胡越平静地讲述,“我对自己有一些职业期待,寄望50到60岁之间,专业上能有飞跃,但回望这些年的经历,好像并没有实现这种突破。我不愿意再重复简单的劳动,希望换一个赛道,沉下心来做一些研究,让建筑人生有所进步,有所跨越!
在科研之路上钻研打磨
在大学从教,首要挑战是科研。真正踏入科研体系,胡越这才发现,干建筑设计与学术研究差别挺大,“刚开始特别茫然,懵圈,不摸门!搞科研项目那套逻辑体系、选题取向和表达方式,我非常陌生,明显感觉自己并不擅长。”
胡越参加校内学术活动
2023年,作为负责人,胡越代表学校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城镇可持续发展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城市高强度片区优化设计关键技术》项目申报,并负责其中课题四《以片区人本性能提升为导向的空间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申报书打磨历时半年。
专家组中,近60岁的他最年长,也最认真最积极。有同行开玩笑,“胡老师,您是大腕儿,不用每次开会都专门跑过来。”胡越将此视为科研思维“训练营”,几乎全程参与每一次会议、每一个环节的讨论。最后投标之前,他专门赶到深圳,和团队紧张准备了一周,从申报书逐字逐句打磨、PPT展示效果到互动提问,每一个环节都精益求精。
今年1月,项目正式立项,胡越也松了一口气,“经历这样的系统磨炼,感觉科研能力大大提升。”
维特鲁威在建筑典籍《建筑十书》中写道:建筑应当造成保持坚固、适用、美观的原则。胡越提出,建筑在全生命周期中能够保持这三个原则就是韧性建筑。建筑学科研之关键在于,在科研框架中融入建筑学核心价值。基于此,他首创“广义韧性建筑”理论,并尝试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第一年,写本子时,他说自己“晕头转向”,投出去,预料之中失败了;咨询了校领导、同事和专家学者后,得到的答复是创新性不够突出,“没写到点儿上”。
第二年,多方征求意见之后,他将原本广义韧性建筑的范围进一步凝练,提出将其核心内容“建筑功能适变”作为课题主攻方向,并融入了博士论文建筑设计流程相关的思考,最终形成了“多专业耦合视角下的大空间公共建筑的功能适变量化指标体系与设计方法研究”研究课题。项目结合奥运工程、亚运工程、北京世园会工程、G20重大会议工程等全国百余项工程实践经验,构建面向“时空-功能”长期适变设计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成功入选202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胡越参加第六届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注重规划、讲究章法,是胡越领导工作室多年的智慧,他也将之应用于科研管理。以胡越主持的《以片区人本性能提升为导向的空间优化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为例,该课题一共有6个子课题,由北京建筑大学、深圳大学、天津大学和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4家单位承担。作为课题总控,胡越确定了会议制度,每两周6个子课题一起开会,隔周总课题组开会。他还专门花了2个月时间带领大家明晰课题框架,经过逐层调整,每个子课题组都明确各自范围,并统一要素集、指标集等关键技术内容,这样做可以避免子课题研究内容重复或关联性弱的问题,以确保未来的成果构成互相协调同步的有机整体。
胡越带领团队研讨课题
目前,胡越的科研团队有30多人的规模。姜吉佳是其中一员,这位有过实践经历的建筑师,曾就职于北建院,现在是他的博士生。谈及导师身上的特质,她提到,“胡老师既关注真问题,又关注真问题落地的应用场景,目前的广义韧性建筑方向就是基于真实的一线实践经验提出的具有前瞻性的真问题。”她说,我们每月要浏览全球上千个案例,戴上适变视角“眼镜”,总结其功能适变的成功经验,从中挑选近百个汇报给老师,的确发现大量的优秀案例,干劲儿十足!
团队青年教师严鑫提到,胡老师时常叮嘱我们,研究方向要具有前瞻性,一定着眼于大局,要和国家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样才能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也才更有目标。
胡越还以酷爱读书闻名。阅读的这一习惯,也被推广至团队。每周例会,学生们围读经典,讨论思考,分享收获。本学期,他们正在阅读《当代建筑理论》。在QA环节,同学们抛来五花八门的问题,胡越会非常认真地回答,如果这次没有回答好,他会进一步思考,下次再补充。
在教书育人中引领创新
偌大的教室,同学们排起长队,挨个等待点评,胡越戴着眼镜仔细打量每一张图,逐一提出修改意见,不时圈画重点……在建筑学院,胡越的评图成为一道暖心风景。
胡越为学生讲课
入校后,胡越开设了为期14周的《建筑设计(四)》专业核心设计课程,刚开始评图,劳动量非常大,每个学生作品挨个看,最多时候,他一堂课上了6个小时,认真程度令建院师生都竖起大拇指。到后期,为了提高效率,他将同学们分组,并确定轮换制度,保证每个组都会得到他本人指导。
胡越看得极其细致,“这跟我以前的工作很像,都是坐在办公室,所有年轻人项目拿过来,挨个听取汇报,逐一提出修改意见。这份工作促使我系统思考,如何更好地指导年轻人。”
与学院派老师相比,胡越认为,自己的教学优势在于,通过教学中的反复思考和打磨,帮助同学们把握什么东西更重要,什么样的设计落地呈现亮眼,怎样让项目建设得更好!
胡越点评学生设计作品
建筑服务社会,是胡越从事建筑设计的核心理念。他也将之传递给学生,“优秀的建筑设计就是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与纯艺术设计不同,建筑设计一定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础。”
谈及培养未来的建筑师,胡越建议,一定要关注两点:一是注重激发有潜质学生的热情,帮助他们发掘对职业的兴趣;二是教授基本的行业知识,让他们知道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干什么、怎么干。对于青年人才的发展,他也提出,建筑行业是面向实践的行业,应该鼓励青年教师到实践一线历练。
胡越受聘为新入职教师导师
当前,社会上流行建筑行业唱衰论,有些老师也散播焦虑。在胡越看来,一个行业无论大起还是大落,都不正常。我们应以更加长远的目光看待行业发展,过去我们国家的建筑主要注重量变,未来随着国民收入水平提升和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飞跃,对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平需求都会提升,在城市更新等多个领域,建筑行业潜力巨大。“当前正是建筑行业回归正常的时候,未来,中国建筑师大有可为!”
人物名片
胡越
清华大学工学博士
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博士生导师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第十一届梁思成建筑奖获得者
北京建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建筑创作》杂志主编
获评“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光华腾龙奖中国设计业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奥运工程优秀建设者”等。
在30多年的实践中,胡越设计了大量的建筑作品,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金奖各2项、银奖2项、詹天佑土木工程大奖2项,中国建筑学会和省部级优秀工程奖20多项,出版3本学术专著,发表大量文章。
编辑:任敏